第21部分(第1/4 頁)
原軍政部軍務署署長方天,志不在廳、局,很想有進一步的安排,但一時又輪不到他。國防部第五廳,預定由原軍務署移植過來組成,方天任廳長似乎也是理所當然。方天曾私下問我:“部長要我任第五廳廳長,你是否同意我幹下去?”
我說:“如果你一時不能外放,又在國防部無其他高就時,當然以暫幹為宜,”
“那嘛,你是否可以任副廳長呢?”他問。
當時我內心真不願再在國民黨裡幹,尤其覺得陳誠這個人沒有政治遠見,好衝動,遇事任性,將來恐相處不好,很想離開他稍走遠一點,甚至還想到延安去。這種心情哪裡敢透露,同時我也揣測到方天試探我,不過希望我將來能接他的任,他好脫身高升。我只好敷衍他說:“如不出任軍長,自然可以勉強擔任。”
因為第一廳主管人事,任免軍、師長可以“上下其手”。第五廳主管編制、裝備、教育,對各部隊的編制大小(編制決定經費多寡),武器裝備的優劣,有支配權。所以兩廳廳長都是美差,簡直使許多人垂涎。第三廳雖然主管作戰,表面上極其重要,但指揮戰爭難建功而易獲罪,打勝仗是軍師長們的功,打敗仗不怨統帥,而怪第三廳。尤其分配作戰任務,決定兵團、綏區、綏署、行營等的編組及戰鬥序列,很難對付,容易得罪人,當時我們開玩笑說:“第三廳廳長的威風,就僅僅是在全國優先打電話位居第三(任何電話都要讓蔣介石、陳誠先打,然後是第三廳)。”所以人們對第三廳的競爭並不激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對國防部職權的爭奪(3)
由於第一廳是銓敘廳改編的,所以原銓敘廳副廳長錢卓倫任廳長。第三廳是軍令部第一廳改編的,所以由原廳長張秉鈞連任。第五廳是軍政部軍務署改編的,仍由方天蟬聯。第二廳主管情報,無多少油水,且受制於軍統(軍事調查統計局),又是由軍令部第二廳編成,所以廳長由特務頭子鄭介民連任。第四、第六廳,是冷門,幾乎沒有人下賭注。各局多主管業務,無須詳細說明。值得一提的是新聞局和預備幹部管理局。新聞局實際是搞政工,預備幹部管理局是管青年軍退伍軍人,別人不能插手,於是鄧文儀與蔣經國當仁不讓。至於國防部長所直轄各司,更屬冷門,當然門可羅雀,當上司長也有坐冷板凳之感。
各廳局長決定之後,於是又多為其所在廳局爭編制人數、爭執掌職權,鬧得“不亦樂乎”。
經過幾個月的你爭我奪,1946年6月1日,國防部終於在南京原中央軍校舊址成立了。8時,國防部科長以上人員齊集在原中央軍校大禮堂,先聽自崇禧部長訓話,然後參謀總長陳誠講新制的優點。十時半,禮成散會。
這場鬧劇,至此並未結束。原因是:(一)國防部組織不合理。職權不明,辦起事來相互掣肘。(二)內部狗咬狗的人事糾紛,爭奪不斷。(三)蔣軍派系嚴重,往往因人設事,任意增添機構,安插私人,弄得機構重疊,人浮於事。三者又互相影響,職權越加不清,互相扯皮,爾虞我詐的事層出不窮,所以鉤心鬥角,迄無寧日。
這年7月6日,我對擴大臺灣的高雄、基隆等要塞問題,在日記中寫道:
“過去餘對於成立此等要塞,原甚反對,為其無用而耗財也。其後,總長甚有興趣成立,而主其事的騎炮兵司令又從旁助之,編制遂相當龐大。中國多種設施殆均類此,在中樞者原無定見。甚至對其事毫無研究,徒因上峰有意舉辦一事,遂令人設計實施,而設計者又圖謀自己從中承擔某些美好任務,故編制及規模唯恐其不大,呈報上去又無人知現實狀況如何,有時閉目批其縮減,不管其是否行得通,一有時則又漫不經心加以批准。致令在下者奸計得售,如此從何處可以得一合理之組織,寧不可嘆!”
國防部成立不到半年,不合理的漏洞逐漸明顯。失意者則誹謗、謾罵,寫匿名信,無所不有。鬧得陳誠不得不出面講話平息。他在11月4日國防部紀念週上說:“國防部改組五個月來,外間批評甚多。”
他承認這是由於大家自成系統,只為本部門打算所造成。他要第一廳、第五廳注意這些事(國防部成立,軍事機構改組事宜由第五廳承辦)。
其實,他本身就應負很大責任。他與白崇禧針鋒相對,怎能要求別人不自成系統?
陳誠還下令成立“國防部機構綜合檢討委員會”,要求裁減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人員,由林蔚負責(林蔚轉任參謀次長,鄭介民任國防部次長),第五廳為秘書處,我兼任檢討委員會秘書長。這一檢討,使略趨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