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事業,解決民生問題是需要財政支出的,對政府來說是負擔,在各地競相比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也不願將有限的公共資源投向社會事業發展方面。
此外,公共社會事業發展責任不清,也是民生問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腿的原因之一。比如救災、扶貧、基礎教育、公共衛生、文化、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的責任,到底在各級政府之間如何進行合理劃分,並與財權進行合理匹配,由於權利和責任的不清晰,往往造成社會公共事業誰都管誰也不管的現象發生。
二、解決民生問題恰逢其時
蔣海洋:民生問題由來已久,民生問題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發展必須解決的,民生問題在每個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目標與訴求。現階段,中國社會利益分化已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民生問題已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現在是否到了該著力解決的時候了?
馬曉河: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注重經濟發展,將經濟發展放在優先地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為,那時經濟這塊“蛋糕”還沒有做大,公共財政還很有限,可以說,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時候著重發展經濟是所有落後國家必須經歷的必然發展階段。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解決民生問題就成為必然選擇。
第一,現階段,我國已經到了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階段,解決民生問題恰逢其時。現在,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大幅度提高,2006年GDP達到萬億元,人均達2000美元。我國既處於黃金髮展時期,又處於矛盾凸顯期。因而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矛盾凸顯期”中的“矛盾”只有透過發展民生事業去解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現在到了解決民生問題的時候了。
第二,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我國工業、第三產業所佔比重高,農業比重低,當前GDP中農業佔13%左右,二、三產業佔80%以上。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已經到了可以不完全依賴農業提供積累的時期,同時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還到了有能力支援農業發展和社會保障、民生救助等事業的時期了。
第三,中國的經濟結構開始走上成熟。大規模的產業建設已經結束,政府現在可以騰出手來,集中一定財力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從現實看,國家有條件來關心民生、社會事業發展。近幾年來,我國財政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每年增收達5000億元以上,西部地區許多省份去年每省財政增收都超100億元。2006年,全國財政達到了萬億元。政府完全可以籌集公共資金,著手解決民生問題,比如農村義務教育、“三農”問題、社保、醫療等問題。
另外,本屆政府決策者從上到下的發展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轉變。這為解決民生問題奠定了思想基礎。
總之,20世紀,發展經濟最重要,而在現階段,經濟發展與民生問題同等重要。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落後,民生問題解決不好,很可能影響中國的崛起,也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下一步該採取什麼措施解決民生問題
蔣海洋: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政府就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切實有效的舉措,那麼,請問,要建立一個真正能解決民生問題的長效機制,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馬曉河:一是要有正確的認識。民生問題反映在社會的各個方面,解決民生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民生問題是相對的,動態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民生問題。現有民生問題透過努力解決了,隨著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的民生問題出現。過去民生問題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而現在更多的是發展與穩定問題。
對於公共服務和民生問題,既不能簡單地市場化,也不能全由政府包下來。對於外溢性極強的純公共服務產品,依靠市場難以解決的,必須依靠政府的投入解決;對於外溢性不是很強的公共服務產品,可以依靠市場推進,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援。
二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制度改革的步伐。比如應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讓更多資金用於公共社會事業。轉變政府職能,還要從過去更多的是抓經濟、抓發展轉向公共領域。
三是財政預算要不斷增加民生支出。每年財政預算中用於社會公共事務的支出要有一個較大增長。同時,要界定各級政府在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責任。各級政府要結合財政體制改革,合理劃分事權和財權,將公共社會事業發展的責任進一步具體化和清晰化。
四是要動員全社會建立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