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費些時日。”
“那倒無妨。”
就在劉備接管荊北之際,周瑜完成了伐蜀大計的關鍵一招。
司馬功秘密來見周瑜,一見他的臉色,嚇了一跳。
“都督,你臉色如何這麼差?”
“先別管這個。”周瑜揮了揮手:“荊北之地已經借給了劉備,逼得我們必須在近期之內,率軍西進巴蜀。我們一定要趁他們還在荊州佈署之際,搶先一步平定益州和漢中。你看,荊州左邊是巴蜀,右邊是我們江東地區;上頭又與曹操領地接壤,倘若我們可以先一步佔領巴蜀,屆時便可左右夾擊劉備,讓他無處可逃。到最後,這荊州終究還是江東的。所以,目前暫且不與他們計較,把目光放遠一點。”
司馬功由衷佩服周瑜的應變能力,連忙問。
“有什麼行動?”
周瑜經過慎重篩選,交給司馬功兩張名單:“傳令潛伏在蜀地的江東密探,重金收買他們,或是刺殺他們。”他們是:
法正,字孝直,本是扶風眉縣人。建安初年,天下饑荒,他和同郡人孟達來到蜀中,依附劉璋。他多謀善斷,但劉璋闇弱,不能知人善任,他很不得志,鬱鬱寡歡,思得明主。
秦宓,廣漢綿竹人,少有才學,長於文辭,素有人望。但他深知劉璋無能,成不了大業,唯恐敗亡之日會殃及自己。所以,劉璋數次聘他做官,他都稱病不出。
張松,任劉璋的別駕,此人身長不滿五尺,言語卻有若銅鐘,而且過目不亡,雄辯滔滔。他對劉璋的懦弱十分不滿,堅信蜀地遲早會或他人之物。
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國人,勇敢無畏,任劉璋的虎牙校尉,以忠勇聞名巴蜀,許多名人賢士都願意和他交往。但他自知劉璋不能成大事,也順應大勢,想投靠明主。
費詩,字德儒,成都人,少年時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華,十六歲時就出任郡中小吏,曾被舉為孝廉,沒有應薦,現任劉璋的御史大夫,初時極有幹勁,政績卓著,但漸漸看清了劉璋的前途黯然,十分疏懶。
王累,巴郡人,字孝先,出身世家大族,勤政愛民,明於事理,通曉軍事,剛正不阿。此人對劉璋勇於直諫,忠心耿耿,曾不顧生死,痛擊山野裡的土匪。他屬於誓死保衛劉璋的人,應該刺殺。
張任,能征善戰,在劉璋的部將中出類拔萃,死也不肯投降別人,應該刺殺。
嚴顏,守衛巴郡的老將,善開硬弓,使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性格剛烈。吳軍兵臨城下,他必然會死戰到底,應該刺殺。
忽有一日,孫權找到周瑜,不安地說:“劉備反覆無常,諸葛亮深不可測,萬一他們識破了我們的意圖,將計就計,得了荊北之地,不肯罷休,甚至乘江東空虛,忽然發難,那可怎麼辦呢。而長久將劉備留在江東,又找不到理由。”
周瑜覺得孫權說的有理,就心生一計。
“仲謀,且看我用疑兵之計賺劉備和諸葛亮,而且還能把荊北之地賺回來。”
孫權稍稍安心,發現周瑜臉色很難看:“公謹,你大病未愈,元氣還未恢復,為了攻取巴蜀,你日以繼夜地操勞,萬一病倒了可怎麼辦?”
“我頂得住。”
“你要多休息,能交給別人的事,就別自己幹。”
周瑜嘆了口氣:“不行啊,這是關係到兩分天下還是三分天下的大事,不可走漏半點風聲。諸葛亮神機妙算,秋毫不過,若被他嗅到一點蛛絲馬跡,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這一日,劉備接到周瑜邀請,去觀看陸軍大營。
劉備覺得正值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周瑜絕不敢加害他,儘管如此,他還是帶上了孫夫人。
那是京城外的一座小山腳下,數萬騎兵和步兵正在演練陣法,往來衝鋒,塵煙弊日,喊殺聲震天。
劉備驚問:“都督,你意欲為何?”
“皇叔,這兵馬與曹兵相比,如何?”
“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我要伐曹,不知劉皇叔能否助我一臂之力。”
“江東要伐曹?”
“不錯。如今曹操正和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人激戰,此時若不伐曹,還待何時?等到曹操徹底統一了北方,再過數年,必會捲土重來。下一個赤壁之戰,我們敗多勝少啊。”
“仲謀,你不知中原的虛實。我在中原征戰二十多年,中原的物力人力非江東和荊州可比。曹操即使分兵三路,我們也會無功而返。”
“這麼說,劉皇叔是不想出兵助我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