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2/4 頁)
時間他力求使共產黨脫離國民黨,如有可能在物質上也脫離。黨的其他領導
人,包括張國燾和近期回國的王明在內,顯然對這條路線表示懷疑。
有些資料表明,在 1937 年 11 月和 12 月的會議上,毛的路線未取得勝利。
如果是這樣,那麼毛大概採取了他的一般立場,而不是要求立即採取強硬態
度。1937 年末,國民黨人處境危急,這不是推動他們前進的時候:11 月 12
日上海失守,次月發生了可怕的南京大屠殺,更嚴重的是蔣介石正在認真考
慮日本的一項和平建議。
但是,隨著新的一年來臨並日漸逝去,和平危機也過去了。南京慘案加
強了中國人的決心,而在 1938 年 1 月,近衛內閣宣佈不以蔣介石為對手。無
論蔣有過什麼樣的打算,現在他別無選擇,只有打下去,而全國大部分人,
包括中共在內,都宣佈支援他。最遲到這年夏季,國民黨不打算死守臨時首
都武漢的意圖已經明朗。早在頭年 12 月,政府機構已開始在重慶運轉,而更
多的機構一直在向那裡搬遷。當時士氣高漲,而且團結精神普遍,蔣發誓要
繼續推行他的誘敵深入、焦土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
這些事態的發展加強了毛的地位。到 1938 年秋六中全會時,中共的官方
立場是全力支援蔣介石和兩黨合作。但在私下,毛以讚許的口吻引用劉少奇
的話說,如果王明的口號“一切經過統一戰線”,意思是經過蔣介石和閻錫
① 《國共兩黨統一戰線成立後中國革命的迫切任務》,竹內實等編,《毛澤東集第 5 卷,第 266—267 頁。
山,那麼這就不是聯合,而是投降了。作為替代,毛提出,中共遵守國民黨
業已贊同的協議,但有些事要“先斬後奏”,有些事則“斬而不奏”。他最
後說,“有些則暫時不斬不奏,例如那些如果做了就要妨礙大局的事情。總
之,我們一定不要分裂統一戰線,但又決不可自己束縛自己的手腳①”。
① 《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1938 年 11 月 5 日),《毛澤東選集》,第 2 卷,第 528 頁。
軍事戰略與戰術
戰爭開始時,中國共產黨指揮著大約 3 萬人,由長征各部隊的倖存者、
原有的地方武裝和新參軍的人員混合而成。1937 年 8、9 兩月,他們被集體
改編為八路軍,並被編為 115、120 和 129 三個師,分別由林彪、賀龍和劉伯
承指揮。(詳情見下《組織機構與活動》一節。)
戰爭開始後不久,國民政府還授權成立第二支共產黨部隊新四軍,在華
中作戰。新四軍是以 1934 年長征開始時留在江西和福建的隊伍為核心組成
的。從那時起,他們人員日漸減少,在以分散的隊伍對抗國民黨不斷掃蕩的
危險情況下生存了下來。他們最初核准的人數為 12000 人,但幾個月後才達
到這一水平。新四軍名義上的指揮官是葉挺,他是一名早期的共產黨軍事領
導人,以後脫黨,但他以某種方式設法與國共兩黨都保持良好關係。實際的
軍事和政治控制權被授予項英和陳毅。
由改組而引起的第一個重要問題是是否接受國民黨的兩項建議:第一,
他們向八路軍指派參謀軍官;第二,共產黨與非共產黨部隊在國民黨人劃定
的戰區內聯合行動。根據張國燾的說法,一批黨的高階幹部(包括王明、朱
德和彭德懷)贊同這些建議。雖然沒有充分的檔案根據,但他們可能爭論過:
接受這樣的建議可以進一步鞏固統一戰線,也可以有理由要求與國民黨部隊
分享他們的武器和其他裝備。有些軍事領導人,大概以彭德懷為代表,希望
減少共產黨對游擊戰的依賴,贊成大部隊作戰並採用更常規的戰術。毛澤東
和其他人則反對這些建議,認為這將使八路軍過於暴露在國民黨的監視之
下,聯合行動將使共產黨軍隊從屬於非共產黨軍隊,而且在時間與地點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