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1/4 頁)
聯盟注意到朝鮮獨立以及臺灣、琉球和滿洲迴歸中國。中國人“全心全意”
要求加入新建立的世界秩序的集體安全體系。①一勞永逸地剷除日本軍國主義
是必要的。但不要求永久征服日本。中國領導人把日本人民和他們的軍方區
分開來。關於推毀天皇體制的可行性,中國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終將日本
重建成一個和平民主的國家應當是可能的。當然,中國將密切注視這種轉變。
因此,只有當一個強大的中國出現時,才可能有一個民主的日本。②
① F14155/13469/10,見 FO371/27753,外交部檔案。
① 《大公報》社論,1942 年 12 月 7、8 日;1943 年 1 月 3、9 日。
② 同上,1943 年 1 月 29 日。
要實現這種充滿自信的夢想,既依賴於中國人實現他們作為主要世界強
國所提出的主張的能力,也依賴於其他國家接受這種觀念的願望。1943 年 11
月開羅會議前,蔣介石個人從未被邀與美國或英國領導人會晤。丘吉爾從不
掩飾對把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強國的觀點的輕蔑。確實,在珍珠港事件前,他
曾極力推動英中合作的思想,並一貫相信中國牽制日軍的戰略重要性。但他
並不歡迎在戰後世界聯盟中中國成為一名顯要成員的可能性。1943 年 3 月羅
斯福會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時堅持“在解決世界問題時,需要把中國和
其他世界強國聯合在一起”,丘吉爾立即反駁,“說中國是一個與英、美或
蘇聯平等的世界強國是非常錯誤的”。他否決了外交部的下列宣告:“在解
決我們將面臨的廣泛的世界重建問題時……我們把中國視為將作出最大貢獻
的四個領導強國之一。”戰後中國作為主要強國之一的地位將給它在世界各
種事務中發言權。但丘吉爾寫道:
中國將對歐洲事務有“禮儀性以外”的發言權,或者為了歐洲的目的中國應被列在法國或
波蘭或取代奧匈帝國的任何國家之上,甚至在最小但古老、歷史悠久和光榮的國家,像荷蘭、
比利時、希臘和南斯拉夫之上——這種想法只能說不予考慮。①
儘管英國當局持這種否定的觀點,但它還是和美國一道於 1943 年初同國
民政府簽署了新條約,正式地廢除了在中國的治外法權。這是針對日本有關
英美帝國主義宣傳的一個象徵性姿態,但同時也是支援中國主權的一個重要
步驟。更為重要的是,丘吉爾同意了美國關於 10 月份在莫斯科召開四國外長
會議的提議。在美國看來,這次會議是保證四強聯合行動的開端,“為締造
並維持和平與安全,確保戰爭徹底進行的聯合行動,將繼續下去”。②這一思
想是戰時美國觀念的產物,上面引用的羅斯福的話最恰當地闡明瞭這種思
想,因為美國官員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遲早會發展成一個現代的工業化的
軍事強國,與 19 世紀中葉以後日本的成長相匹敵。日本已開始成為國際社會
中可信賴的一員,後來背離了。這種情況絕不應允許在中國重演。與中國保
持合作的最好保證是開始讓中國更充分地與其他強國聯絡起來,使它不致於
自行其是。儘管這種想法給大部分英國官員的印象是美國的浪漫主義,但美
國成功地召開了莫斯科會議,美、英、蘇、中四國外長簽署了一份保證戰後
繼續合作的宣言。此後兩個月內,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在開羅會晤,這
確實是三位領導人戰時合作的高潮。儘管第四位領導人斯大林未到開羅,因
為他對參加對日交戰國的首腦會議猶豫不決,但開羅會議剛結束,斯大林就
與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德黑蘭會晤(1943 年 12 月 2—7 日),因此實際上正式
形成了四強合作的框架。在開羅,羅斯福和丘吉爾認可中國堅持的領土變更
要求,即臺灣和滿洲迴歸中國,以及朝鮮“在適當時候”獨立。12 月 1 日的
開羅宣言提到了上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