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頁)
長春-吉林戰區之間的前哨基地,其前線從六個月前的位置南移了大約 150
英里。政府所據守的長春、吉林和瀋陽這幾座城市,也因為聯結它們的鐵路
線遭到破壞而被孤立,其中的幾條鐵路直到戰爭結束後才恢復。政府軍在武
器、物資、人員和士氣方面遭受的損失,一直未能恢復過來。①
隨著共產黨人在東北和其他地區不停地展開進攻,政府軍陷入一種固守
防禦的戰略。典型的情況是,他們要麼從已經失去任何戰略價值的過於分散
的據點撤退過晚,要麼留在城牆和戰壕後的據點裡,把主動權留給對手,任
隨他包圍與否。據當時的美國軍事分析家指出,政府造成東北迅速潰敗的原
因,是兵力最初過於分散和軍隊領導無能,最明顯的是保安司令杜聿明將軍
的指揮失當。但是,司令的更換也未能挽救政府在東北搖搖欲墜的命運。1947
年年中,即共產黨的第五次進攻之後,東北的指揮官換成陳誠將軍;而在 1948
年初的共產黨第三次進攻之後,他也被免職。政府軍在裝備和訓練方面仍然
佔有優勢。然而,共產黨在戰略戰術運用上和士氣、戰鬥意志以及共同的目
的意識上所佔的優越性日益明顯可見。
士氣因素當然有多方面的根源。除了國民黨方面的腐敗、無能以及決策
① 關於松花江攻擊初期的敘述根據以下記載:《中國內戰,1945—1950 年》,美 國陸軍部軍史局翻譯,
第 81—83 頁;《中國的軍事戰役,1924—1950 年》,W。 W。惠策恩、帕特里克?楊和保羅?賴譯,第 125—129
頁;威廉?W。惠策 恩和黃震遐(音);《中國統帥部:共產黨軍事政治史,1927—1971 年》,第 306— 309
頁;《美國對外關係,1947 年》第 7 卷,第 26—27、36—37、49—50、88— 89、130—131、134—137、
157—159、166—168、171—173、178—181、192— 193、195—196、198—199、203、208—212、214—217、
240—241 頁。
失誤產生的消極影響以外,尤其在東北,還存在地方主義的問題。第二次世
界大戰後,政府接收東北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阻止張作霖大帥家族所支配
的半自治性的權力基礎重新在那裡出現。政府把東北三省劃分成了九個行
省,並在實際上任命外來人擔任所有最高職務。而政府在當地的幫手,則多
是些地主以及其他與日本人有過勾結的人,因為只有這些人既不忠於共產
黨,也不忠於少帥張學良,他是張作霖的兒子和明顯的繼承人。少帥因他在
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時所起的作用,繼續遭到拘押,也許因為他仍享有眾望,
儘管人們普遍預料他會被釋放,但他還是被流放到了難以逃身的臺灣。
根據當時的記述,日本投降後,東北對國民黨的最初支援看來是真心誠
意的。但是不久“南方人”就讓人覺得討厭了。他們不公平的接收政策和官
員貪汙受賄所造成的怨恨導致地方主義迅速復興。如果政府在東北的行為不
那麼容易受到批評,那麼,地方性忠誠的影響就不會如此強烈了。東北,像
臺灣那樣,是一個被日本人統治很久的地區,經常聽到那裡的人民評論說,
日本給了他們一個比國民黨更好的政府。尤其是政府在這一地區反對共產黨
的努力,如果沒有當地領袖人物的參與,幾乎是不能成功的。然而國民黨對
這些人及其所代表的力量,卻有著如此強烈的戒心,甚至對他們願意提供的
幫助都一腳踢開。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把這一錯誤追溯到蔣介石本人,蔣
依然“對當地的滿洲人抱有成見”。例如一個當地成立的“東北動員委員會”
主動請求組織一支防禦部隊與共產黨人作戰。但是這個提議遭到拒絕,儘管
政府的司令官們根本沒有能力組織一支有效的地方游擊隊。一個曾在大帥和
少帥麾下效力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