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4/5 頁)
著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傾覆。蔣似
乎沒有能力扭轉這一崩壞的過程。改革軍隊的所有嘗試——如史迪威將軍沮
喪地認識到的那樣——都很快在國內政治的淺灘上擱淺。例如,相對於可利
用的資源,這支軍隊太龐大了,不會有戰鬥力;但裁軍的建議也是不可行的,
因為地方指揮官們反對,他們如果失去他們的軍隊,他們也將失去他們的權
力。蔣對政府的行政控制也過於無力,以致不容許作必要的改革。舉例來說,
他曾反覆下令,徵兵制度應更人道一些。然而,由於這個制度為地方士紳和
腐敗官員所支配,政府對這些人控制不了,或無法對他們執行紀律,徵兵制
度造成的恐怖依然存在。
③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中國未完成的革命》,第 311 頁;高思致國務院:《一 箇中國新聞記者的 1943
年 5 月湖北戰役後鄂西湖區見聞》,第 1 頁。
① 沃倫?I。科恩:《誰在湖南與日軍作戰?關於中國作戰成就的若干看法》,《亞洲研究雜誌》第 27 卷第
1 期(1967 年 11 月),第 111—115 頁;多恩:《中日戰爭,1937—1941 年》,第 321—322 頁;愛潑斯
坦:《中國未完成的革命》,第 312 頁;李一葉:《中國人民怎樣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第 66 頁。
② 《史迪威檔案》,第 157、177、316—319 頁。
通貨膨脹災難
由一號作戰暴露出來的國民黨政府和軍隊的虛弱,是長期複雜的惡化過
程的頂點。引起這一過程的原因很多,而以通貨膨脹為最。像白血病患者的
血液一樣,國民政府的貶值通貨流遍全國,使整個機體——軍隊、政府、經
濟和社會普遍虛弱。起初通貨膨脹率比較緩和。在戰爭的頭一年,價格上升
約 40%。從 1941 年下半年到 1944 年,物價每年翻一番以上。此後,增長率
又急劇上升。①
通貨膨脹的基本起因是金融性的。那就是政府通常向四家政府銀行借
款,這四家銀行大量印重新整理鈔票以滿足這種需要,使通貨數量大為膨脹。開
戰以後,政府支出立即增加。在頭兩年,政府花費大量款項在內地重新安置
和發展工業。龐大的款項被用於在中國西部建築新的公路和鐵路,並修至印
度支那和貫穿緬甸。在這兩年期間,政府的年支出增長 33%,而它的歲入下
降了 63%。戰前,大宗歲入來自商業和都市的經濟部門——關稅、鹽稅和商
品稅約佔 80%。當日本人蹂躪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時,這些稅收來源大量喪
失。政府戰時支出的約 75%靠印製新紙幣來彌補(見第 10 表)。
表 10 按戰前價格計算的紙幣發行值,1937—1945 年
(總額和價值以 100 萬元為單位)
期末
政府銀行紙幣發行總額 平均價格指數 按戰前紙幣摺合的發行值
1937 年 7 月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年 8 月
1945 年 12 月
1455
2305
4287
7867
15133
34360
75379
189461
556907
1031932
1.04
1.76
3.23
7.24
19.77
66.2
228
755
2647
2491
1390
1310
1325
1085
765
520
33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