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利的方式來保持中國的門戶開放。在華盛頓進行的藍辛與日本大使石井菊
次郎之間的幾輪談判,其結果有兩個基本點。第一,承認有相鄰邊界的國家
之間存在特殊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承認日本在中國有特殊利益。第二,保
證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並信守工商業機會均等的“門戶開放”原則。然
而,戰爭一旦結束,美國就修改了她的調和立場,並開始試探各種選擇,認
為舊的帝國主義外交現在應當由東亞國際新秩序取代。1918 年,美國曾建議
應設立一個美、英、法、日銀行團向中國提供借款。1920 年華盛頓又要求廢
除英日同盟,因為這是保護日本向中國滲透的手段。
作為這個過程的一部分,華盛頓會議於 1921 年 11 月到 1922 年 2 月召開。
軍備和遠東關係在平行的小組會上討論。中國代表施肇基致力於廢除不平等
條約體系。他保證各條約國在中國工商業機會均等的門戶開放,但要求所有
有關中國的協定必須公佈,簽約時必須有中國參加,有指定的期限,並作出
有利於授與者的嚴格解釋。①
這時日本自己正在經歷一場民主運動(例如,男子普選權在 1925 年成為
法律),同時蒙受 1918 年以來在西伯利亞的反共干涉的負擔。由此日本需要
與美、英協調關係,並尋求與美英的中國政策步調一致。日本就最終恢復中
國的全部主權採取合作態度,同時擁護在中國的無限制、無條件的門戶開放
和機會均等,同意將來談判廢除治外法權。
最後,透過審議關稅、勢力範圍、門戶開放和禁止向中國提供軍火等 16
項個別的條款,產生了有關中國的兩個條約和九項決議。英日同盟結束,四
國條約(英、法、日、美)取而代之,但是沒有任何軍事條款,只承諾進行
磋商。海軍限制條約同意英、美、日艦隊的比率為 5∶5∶3,這會把日本封
① 見羅傑?丁曼:《太平洋的軍事力量》;托馬斯?巴克利:《美國與華盛頓會 議》;入江昭:《帝國主
義之後:探求遠東新秩序,1921—1931 年》。
① 《華盛頓限制軍備會議》,第 866—868 頁;和田村幸策:《大東亞外交史研 究》第 2 卷。
閉在它的領海里。關於中國,列強最後同意單獨召開一個目的在於廢除治外
法權的會議。關於關稅事務,鑑於中國政府嚴重的財政困難,主要目標是增
加中國政府的歲入。同時有一個條約準備修改關稅稅率,倡議將來召開會議
修改整個關稅體制。最重要的是 1922 年 2 月 6 日關於中國的九國公約,它把
嚴格的和具體的關於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的條款結合起來,並反對關於中國
鐵路的不公正待遇。從 1921 年 11 月 1 日到 1922 年 2 月 4 日,日本和中國通
過直接談判解決了山東問題,兩國簽訂了一個條約,把以前德國的膠州租借
地歸還中國。日本從山東撤回所有軍隊。青島海關併入中國海關,膠濟鐵路
及所有財產移交中國。
華盛頓會議提出了很高的理想,但是沒有提供實現的方法。中國的主權
仍受不平等條約體系損害,部分是因為中國在 1922 年分裂為北京和廣州兩個
政權,沒有一個單獨的政府能行使主權。同時,蘇聯和德國被排除在新體系
之外。初看起來,主要的實際結果是消極的,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
擴張已被壓回 1905 年的邊界。列強的擴張已被放棄,但只是由九個簽字國而
且只是在紙上被放棄的。
另一方面,一些歷史學家爭論說“華盛頓列強”——特別是美、英、日
——成功地結束了敵對和互相猜疑的年代,並終於正在嚴肅地採納在遠東合
作行動,把動盪減少到最小程度的思想。在這一點上,英-美-日外交可以被
看作與戰後歐洲的發展相彷彿,近來的歷史學家已在其中發現了一種在表面
仇恨下的國際主義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