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4/4 頁)
裂主義破產,他的背叛開始了。⑤
④ 《明報月刊》,第 52 期,第 96 頁。
⑤ 同注②。
⑥ 《明報月刊》,第 54 期,第 88 頁。
⑦ 同上,第 48 期,第 85 頁。
⑧ 《星火燎原》,第 4 集,第 264 頁。
① 《剿匪戰史》,第 6 卷,第 997 頁。
② 《明報月刊》,第 53 期,第 91 頁和第 54 期,第 88 頁。關於這個方案,根據未經證實的情況,林毓英
提議把毛澤東的中央改為西北局,張國燾的中央改為西南局,由林毓英本人充當兩局之間的調解者,以達
到重新統一。見《明報月刊》第 53 期,第 89 頁。
③ 《明報月刊》,第 50 期,第 86 頁。
④ 同上,第 54 期,第 88 頁。
“白區”的地下工作
自建立農村蘇維埃之日起,“白區”工作與土地革命之間的緊張和合作
都在發展。前者在理論上領導後者;而後者在力量上和重要性上一直比前者
增長得快。然而,如 1945 年《關於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①中所總結的
那樣,黨中央固執地拒絕“白區”工作服從農村工作。黨中央繼續堅持一種
關於無產階級領導的機械的解釋,完全漠視這樣一個事實:無論無產階級的
理論還是無產階級的政黨都不是無產階級的領域。
不可否認,在瞿秋白和李立三時期,城市工人運動已成為狹隘的經濟運
動;而農民,特別是武裝的農民,卻正在開展政治和社會方面的鬥爭,以破
壞他們稱之為“封建中國”的堡壘。在文學藝術方面——許多年輕人透過它
變得激進起來——中共的影響較大。1925 年五卅運動以後,中國的文藝創作
開始了本身的激進化過程,這種趨勢清楚地表現在魯迅的著作和“創造社”
等文學團體的改組方面。1930 年 3 月,在左翼文學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不同派
別聯合在一起,成立了左翼作家聯盟。它影響下的雜誌對學院式的評論家,
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辯護者和民族主義作家提出了挑戰。左聯在很大程度
上也影響了上海的電影業,把它的注意力從古裝武打戲轉向當代社會問題。
在抗戰之前,無論在文學界還是在電影界,這都是最值得讚美的時期。在殘
酷的迫害下,藝術家和作家創作了值得稱道的作品。他們的許多作品被國民
黨查禁,許多作家本人不是被捕被殺,就是逃往蘇區。①(參見第 9 章。)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1931 年 7 月共產國際對“白區”工作的指示,幾乎
沒有注意到文學和藝術,也很少注意學生運動,但十分注意工會和反帝。執
行這一指示的一個結果是 1932 年 1 月日軍入侵時,黨努力組織上海工人到士
兵中去進行鼓動,並企圖把戰火引入外國租界。這一切都沒有效果。②中國共
產黨城市工作中的宗派主義,導致了與汪精衛領導的國民黨改組派、鄧演達
領導的第三黨和陳獨秀領導的托洛茨基派的鬥爭。在與“黃色”工會的關係
上,中共有意無意地覺得幾乎沒有合作的共同點。③
1931 年至 1933 年黨員向蘇區遷移,進一步削弱了“白區” 工作。黨於
是有意識地開始努力扭轉這種趨勢,並使城市與農村之間達到表面上的平
衡。根據記載,大約有 150 名幹部被派回城市。但從整體上看,劉少奇指責
“左派”(28 個布林什維克)開展城市工作失敗是有充分理由的。④
當然,中共開拓城市工作的障礙之一是國民黨的反諜報活動。為了對付
它,中共在六大後不久建立了自己的特別安全機構。它由向忠發、周恩來和
顧順章負責。在這些秘密人員之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