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頁)
農民戰爭依然是鬥爭的主導形式,並以城市無產階級鬥爭作為最緊密的同
盟。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將繼續執行,幾乎不作修改。但在一場民族戰爭中,
這個戰略的應用迴避了一個理論問題和一個實際問題:怎樣才能喚起農民進
行反帝鬥爭?沒有蔣介石參加的抗日統一戰線是否可行?
當時國民普遍認為共產主義運動已處於窮途末路,它的宏偉計劃已不值
得認真對待。中共為加強其建議的分量於 1936 年 2 月至 4 月“東征”,渡過
黃河進入山西,表面上是去河北和熱河對日軍作戰。當劉志丹的部隊向太原
推進時,那裡的老省主席閻錫山向蔣介石求援。隨後劉在戰鬥中去世,紅軍
撤退,但這並不意味這次冒險完全失敗。除了表明中共對日作戰的決心外,
這次行動徵集了 8000 名新兵,並從背後打破了蔣介石部署的由雜牌軍組成的
圍剿。①(參見下面第 12 章。)
“東征”另一有意義的結果是西北的地方軍事領導人,包括張學良在內,
開始相信中共的愛國主義的諾言;隨後他們不想與紅軍作戰。張和中共的關
系開始改善。②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林毓英從莫斯科帶回共產國際新的政策建
議。所以毛能在 1936 年 3 月 14 日向國民黨宣佈,如果政府軍隊停止進攻蘇
區,紅軍準備與他們締結停戰協定。③黨的政策從而發生了急劇的轉變,從既
抗日又反蔣的兩條戰線鬥爭轉變為逼蔣參加統一戰線。逼蔣的方法是挑起對
日軍的戰鬥,以鬥爭求團結。這是十足的毛澤東主義。④
現在兩大政黨之間至少有了一個商討的基礎。他們可以施展手段取得最
② 《毛澤東集》,第 5 卷,第 10 和 13—14 頁。
③ 《瓦窯堡會議決議》,《毛澤東集》第 5 卷各處。
① 謝爾登:《革命中國的延安道路》,第 103 頁;片岡鐵哉:《中國的抗戰與革 命》,第 35—37 頁。
② 斯諾:《西行漫記》,第 370—378 頁。
③ 範斯萊克:《敵與友》,第 60 頁。
④ 何幹之:《中國現代革命史》,第 1 卷,第 302 頁。
為有利的地位以確保抗日的勝利,並在抗戰結束後取得統轄和治理中國的領
導權。蔣介石在 1936 年 4 月用進攻蘇區作為回答,毛澤東和朱德則以激烈的
言詞還擊。一旦蔣放棄了進攻,紅 軍的軍事委員會就建議為了團結停止內戰。
①同時周恩來和其他中共代表正在上海與國民黨領導人如張群和陳立夫進行
接觸,商討合作的條件。②
自 1935 年底日本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開始,蔣介石在對日關係中
尋求緩和的努力已進入死衚衕。③張群和日本駐中國大使川越茂的談判陷入僵
局,同時關東軍唆使偽蒙軍入侵綏遠。北平的學生、上海知識界名流和兩廣
的軍事領袖,都用更加嚴厲而刺耳的聲調批評蔣對日本的遷就態度。蔣不可
能遏制日本軍國主義,又不可能消滅中共,這一困境使他準備最終向外國侵
略者攤牌。這種可能需要蘇聯——唯一願意幫助中國的大國——道義上和物
質上的援助。根據蔣自己的話,④他派了一名使者前往維也納,試探俄國人的
援助意向,而兩國政府之間關於互不侵犯條約和軍事援助的各種談判,在
1936 年整整進行了一年。正是在普遍的抗日情緒、日益惡化的中日關係、不
斷改善的中俄感情,以及中共對蔣態度較為緩和的環境下,1936 年 12 月 12
日發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西安事變。⑤
西安事變
在西安扣留蔣介石的密謀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事變的發生震
驚了世界,震驚了全國,也震驚了中共。可以理解的是,根據不完整的材料,
中共最初的反應表現出恐慌的跡象。從有關的一切抗日力量——蘇聯、中共
和扣留蔣的人——看,蔣如在事變的任一階段死去,都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