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3/4 頁)
族目標的
同志。因此,沒有人反對 1912 年正式釋出的管理院校的《大學令》中的第一
款:“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②
1912 年的大學令規定,大學裡的高等教育由文學院和理學院實施,另設
商、法、醫、農、工等職業學科。一個機構要取得大學資格,必須有文、理
兩學院,或文學院和法學院和/或商學院,或理學院和/或醫學院、農學院或
工學院。京師大學堂在嚴復任校長時改名國立北京大學,從 1912 年至 1916
年底是教育部直屬的唯一的國立大學。①
處於新的地位的國立北京大學——簡稱北大——並非一帆風順。事實
上,五年間學潮迭起,校長頻繁更換,而校園生活普遍不安定。所有這些反
映了整個國家政治環境的不穩定。②蔡元培就任校長是北大的轉折點。蔡身為
清末進士和翰林院編修,出於堅定的信念,在 20 世紀初與革命黨人共命運,
由於他學貫中西,並堅定地獻身於自由化的理想,他受到廣泛的尊敬。1916
年末蔡元培應召從法國輟學回國,1917 年 1 月就職。在 50 歲時,他得以實
施早年在歐洲學習和參加革命活動時期即已設想的藍圖。③
蔡元培上任伊始,就得到教育總長範源濂——蔡元培的老友和革命同志
——的支援,精力充沛地改造北大,此外當時大學校長有相當大的行政權。④
他首先提高教學人員的質量,聘請教師只根據學術能力,不論其政治觀點或
學術傾向;結果許多蔡元培時代的青年教師在以後若干年內成為學術和職業
圈內的知名人士,同時他們也提高了北大的學術水平。
蔡元培其次處理的問題是學生的態度和生活方式。他在就職演說中激勵
學生接受“世界上和生活中的新觀點”。在校期間他們應當“把致力於學習
當做不容推卸的責任,不應把學校當做升官發財的墊腳石”。①他還支援娛樂
和學術社團以及校園刊物,認為這些都是可取的課外活動。第三,北大結構
② 教育部在 1912 年 10 月頒佈的《大學令》,見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第 647 頁。在《大學令》
中,“宗旨”在 1917 年修訂時只抹去一個逗號,所以新版本為“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材應國
家需要為宗旨”。同上,第 671 頁。
① 教育部在 1912 年 10 月頒佈的《大學令》,見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 第 647 頁;陶英惠:《蔡
元培與北京大學(1917—1923)》,第 271 頁。
② 陶英惠:《蔡元培與北京大學(1917—1923)》,第 270—271 頁。中國共產黨對北 京大學校史的看法
見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 年》。
③ 陶英惠:《蔡元培年譜》(上),第 473—474 頁。蔡元培擔任校長時,與一些友人 的忠告相反,引用
德國統一的歷史。他相信普魯士“成效卓著的高等教育”培 養出優秀的小學教師,這些小學教師又以使他
們成為現代愛國公民的品質教 導學生,終於導致在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據說孫逸仙也在督促蔡元培接受
北京大學校長任命的人之列;見羅家倫:《蔡元培先生與北京大學》,載《逝者如 斯集》第 55 頁。
④ 陶英惠:《蔡元培與北京大學(1917—1923)》,第 276—279 頁。1920 年北京大 學成為中國第一所聘
請女教師擔任教授的大學,當時陳衡哲出任歷史系教授。 當時北京大學著名學者中,有哲學教授胡適和沈
尹默,語錄學教授錢玄同,英 國文學教授辜鴻銘,以及經濟學教授馬寅初,王寵惠講授憲法,而俞同奎講
授 化學。
① 陶英惠:《蔡元培與北京大學(1917—1923)》,第 280 頁。
合理化。到 1923 年北大完全擺脫了從過去時代承襲下來的“預科學校”的基
調。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