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是接續秦昭王對東方六國進行了幾十年的大舉進攻、大力蠶食之後,最後對東方六國進行徹底掃蕩的時期。只要我們看一看《秦本紀》與《秦始皇本紀》在這十二年間所記載的事情,應該說凡是秦國的功業建樹,便都有呂不韋的份。最明顯的就是大幅度地擴充套件了秦國版圖。楊寬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對此歸納說:“先滅亡東周而建三川郡;又攻取韓、趙兩國之地,建立上黨郡與太原郡;更攻取魏之東地,建立東郡,使秦之領土向東伸展,與齊接界,切斷趙與韓、魏之聯絡,造成包圍三晉之形勢。”呂不韋對秦始皇的最後統一有不可抹殺的功勞。但司馬遷竟對此隻字未提,豈不是太片面、太過分了嗎?
司馬遷認為是呂不韋把嫪毐引進秦國宮廷,而嫪毐進宮之後又專權跋扈,得寸進尺,甚至發動政變想殺秦始皇,這雖與呂不韋沒有關係,但畢竟兩人之間是有牽連的。關於此事,《戰國策》上的記載與之不同。《戰國策·魏策四》說在當時的秦國存在著嫪毐與呂不韋兩大政治集團,而上起朝廷大臣下至民間百姓,都分別屬於兩大集團的一方。而且嫪毐集團由於背後有太后的支援,所以它的勢力要比呂不韋集團的勢力還要大。兩者水火不容,而根本不存在嫪毐是由呂不韋引進宮廷的這一說。
至於秦始皇為什麼要殺呂不韋,有些歷史學家把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看成是呂不韋的治國綱領,說是呂不韋與秦始皇存在路線之爭,說呂不韋是想推行一種雜取百家之長的治國方針,與秦始皇單取商鞅、韓非、李斯等人的法家統治是路線上的不同。此說雖有一定道理,但我還認識不了這麼高。我覺得這與呂不韋的獨攬大權有關,這時候秦始皇已經二十二歲,而呂不韋還把持著秦國的政權不放,你說秦始皇能饒過他嗎?
三 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半兩錢及錢範秦滅六國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應該是從商鞅幫著秦孝公變法強國的時候開始,中間經過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孝文王、莊襄王,不斷向東方蠶食、擴張,到秦始皇的時候,就已經到了下圍棋的“收官”階段,已經是水到渠成了。用一個形容詞說,就是“摧枯拉朽”或者是“風捲殘雲”。秦始皇(當時還稱“秦王”)十七年,滅韓;十九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三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實現全國統一。幫著秦始皇的先輩蠶食東方立過大功的人先後有商鞅、張儀、司馬錯、甘茂、穰侯、白起、範睢;幫著秦始皇“風捲殘雲”的有蒙驁、桓齮、楊端和、王翦、王賁、呂不韋、李斯、蒙恬等等。
提到秦國的吞併東方六國,人們總忘不了“殘暴”二字,一說秦將殺人往往就是三萬、五萬、八萬、十萬;尤其是白起破趙,一次竟活埋趙卒四十多萬。所以當時的東方人恨秦國,詛咒秦國,編出故事來醜化秦國,都是有原因的。司馬遷同情東方人,譴責秦國一方有其不容置疑的合理性。
但這種肆意殺戮的政策,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就已經大大地改變了,許多歷史學家都提出了這一點。明代王世貞說:“秦之取天下不以道者,其罪不在始皇,而在莊襄以前之主。”這樣說來,秦國政策的轉變,或許真的還與呂不韋的思想影響有關。
秦始皇在這個階段有幾件事情做得非常漂亮:
其一是任用尉繚。尉繚是來自魏國的軍事家,名繚,史失其姓,因其後來在秦國任國尉,遂稱其為“尉繚”。著有兵書《尉繚子》。他給秦始皇建議,勸秦始皇不要吝惜金錢財物,要捨得花錢去收買東方各國的大臣,讓他們故意搞亂自己的國家,暗中為秦國效力。這樣,頂多花不了三十萬錠金子,事情就可以搞定了。秦王採納了他的謀略,對尉繚很是尊崇,給尉繚提供的衣服飯食,都和自己吃穿得一樣。但尉繚沒有感恩,反而下去對身邊的人說:“秦王的鼻子長得像馬蜂,胸脯長得像鷹,說話的聲音像豺狼,為人殘暴兇狠。不得志的時候他可以屈居人下;一旦得了志他就可以肆意殺人。我不過是一個平民百姓,他居然能對我恭恭敬敬;如果有一天他成了君臨天下的統治者,那時普天下的人還不都成了他的奴隸嗎?這個人不能親近,還是趕緊離遠點。”說完就想逃走。秦始皇發覺後,不僅不生他的氣,反而誠懇地請他留下來,任用他為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從此一直聽取他的意見與建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千古一帝話秦皇(3)
再一個就是表現在對王翦的態度上。王翦是秦始皇手下的大將,先是幫著秦始皇平定了趙國、魏國、燕國,下一個是要滅楚國了。秦始皇問王翦要滅楚國需要多少軍隊,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