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為了奪回被以色列侵佔的領土,*世界與以色列展開了規模空前的五次戰爭。但在英、法、美等國的大力支援下,以色列非但沒有衰退,反而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中東最為重要的平衡力量。
如果沒有美、英、法等國的大力支援,*世界早就吃上了用以色列做餡兒的餃子了。
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以埃及為首的*聯盟在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操縱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而這時*聯軍已經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停戰無疑是給了以色列寶貴的喘息機會,美國、英國的轟炸機,法國的坦克,捷克大量的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藥等源源不斷地流入以色列,最終使以色列扭轉戰局,大獲全勝。
而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當以色列處於困境時,英、法組織聯軍,直接赤膊上陣,將埃及掀翻在地,歐美是不可能容忍失掉以色列這顆釘在中東心臟上的鋼釘的。
可見,中東問題並不是簡單的猶太人與*世界的戰爭,而是歐美為完全控制中東這個大奶瓶的一個必然手段,只有不斷地打打停停,才能逼迫*世界屈服,才可能掌握最為重要的石油資源。
美國基本上牢牢控制著中東,但這也不表明其他國家就沒有同樣的想法。對美國中東利益可能產生衝擊的,無疑是法國提出、最後掛著歐盟旗幟的“地中海”計劃,歐盟似乎醞釀著一出和平奪權的大戲。
在法國提出“地中海聯盟”之前還有一個“巴塞羅那程序”的版本,它希望歐盟國家、地中海沿岸國家和中東國家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建立在經濟、能源、移民、*制等方面的合作關係,遠期目標是把該地區建成自由貿易區。
而薩科奇則現學現用,搞了一個袖珍版的“地中海聯盟”,只限包括法國在內的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北非和部分中東國家共16個國家和地區,法國當仁不讓是這個聯盟的最高領袖。
法國借地中海聯盟將可以同德國在歐盟中爭奪更多的話語權。“地中海聯盟”的模型也類似於當年建設歐洲聯盟那樣,這樣法國就可以重新成為實力雄厚的地中海大國。沒有包括德國、英國、波蘭以至瑞典等中北歐國家的“地中海聯盟”顯然想把歐盟給拆了,薩科奇吃獨食的愛好引來其他國家的一致批評,最後經過妥協,法、德再次聯手。
新“地中海聯盟”包括了歐盟所有成員國、中東地區及北部非洲,將亞、歐、非也連在一塊。更重要的是北非和中東國家以及鄰近這一地區的蘇丹和幾內亞灣地區都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地以及各種原料產地。如果按照歐盟的計劃,“地中海聯盟”將使歐盟、北非及中東連線成一個地域廣泛的自由貿易區,這將是確保和開拓新能源和原料供應來源的重要手段。“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歐盟還是想挖美國的牆角,保障歐盟的石油供應,不再完全受制於美國。
歐盟的想法是很美妙的,但這種和平奪權似乎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如果黑社會里的二當家看上了大當家的美女,並不是二當家和美女情投意合、郎情妾意就可以有圓滿結果,最重要是看老大同意不同意,而實際上老大就專情於這個美女,你說這個生意還能不能談呢?
中東地區內部就不可能被歐盟一廂情願地捏合在一起,以色列與眾多*國家就是冤家一對。就算是上帝來了,也沒有辦法把這個官司說清楚。
在世界上的大國中,我們似乎很少聽到日本對中東想入非非,實際上是這樣嗎?非也。
在最近幾十年裡,我們似乎經常看到美國打仗日本買單的情況。美國發動的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僅沙特*、科威特、日本三國就承擔了其中的484億美元,美國實際在海灣戰爭中只花了70億美元,不足全部戰爭費用的12%。
在世界人民眼裡,好像日本就是歐美的提款機,日本的軟弱,被美國完全控制,不得不這樣做,但實際上這是無奈之舉。
西方國家從海灣地區進口的石油佔其國內石油總消耗的比重分別為:日本64%、法國35%、義大利32%、英國14%、美國11%,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決定了它只有站在勝利者一方,如果不能從中東這個大奶瓶中分到部分石油,日本的經濟將可能遭受重創。
我們也知道,日本右翼勢力並不小,也有強烈的民族主義,但在國家的整體利益面前,仍只有和政府同一個鼻孔出氣。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既近又遠的第四次科技革命(1)
中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