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赫勒拿島。
可以說,法國在整個歐洲近代史上的戰績是異常輝煌和燦爛的,數百年之中,法國都在歐洲大陸上四方征戰,在拿破崙時代達到了巔峰。戰爭除了人力之外,最重要的是後勤,法國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使法國有強大的國力保障。
為了實現國家的統一,擺脫法國對普魯士的控制,在俾斯麥首相“鐵血政策”的推動下, 1870—1871年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的普法戰爭爆發,這場大會戰以法國完敗、德國統一而結束。
這場戰爭後,法國不僅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重要的工業原料基地,這也是《最後一課》的背景,該地區人民也喪失了學習法語的權利。
工業革命是煤炭的時代,在推動煤炭及鐵礦石儲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後,法國再也沒有辦法複製農業文明時代的輝煌,在深刻改變整個世界格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法國交了一份最差的成績單。
在工業革命中,法國因為匱乏的煤炭資源而大為吃虧,只能眼睜睜看著其他國家大口吃肉,而自己只能喝點湯。法國基本上就失去了與其他國家爭霸的資格,法國只能侷限於一個區域性的大國。
上帝把歐洲最美的一段給了法國,法國擁有豐饒的巴黎盆地及阿基坦盆地,平原佔總面積的2/3,三面環山,瀕臨大西洋和地中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這使法國農業文明時代異常輝煌,但又使其在工業革命中變得先天不足。
反觀德國,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德國山地多,這使其煤鐵資源蘊藏豐富,這為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充沛的動力。透過普法戰爭,德國掠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在使法國嚴重失血的同時,卻使自己如虎添翼。
到了20世紀初期,在工業產品生產方面,德國甚至超過了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把法國遠遠地拋到了後面。德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佔16%,躍居第二位,英國則居第三位,為12%,法國則排不上號。
一戰前,普魯士工業蒸蒸日上,經濟的過分擴張使德國必然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需要更多的殖民地來獲得原料發展工業,並向世界傾銷產品。
當時世界殖民地已經被世界列強基本瓜分完畢,德國只有透過戰爭的方式來取得歐洲霸權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法、英)的殖民地。
20世紀初期的德國外長皮洛夫說“……讓別的民族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隨之而來。
一戰後,德國再次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但德國仍有龐大的資源。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
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
。 想看書來
建立在石油之上的美國世界霸權(1)
185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小鎮。一個叫喬治?比爾斯的人打井時發現了一些黑乎乎的東西,他並不知道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但他不想放棄任何發財的機會。於是他請美國耶魯大學西利曼教授對這些東西進行化學分析,當這位教授透過一陣折騰,發現這個後來被稱為石油的東西能夠透過加熱蒸餾分離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含有碳和氫的成分,其中一種就是高質量的用以發光照明的油。
經過將近三年的準備,1858年比爾斯請德雷克上校帶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鑽至69英尺(約21米)時,終於獲得了石油。
像10 年前的加利福尼亞淘金熱一樣,人們蜂擁而至泰特斯維爾小鎮投資,想發大財。對石油的狂熱在美國一直持續了數十年,大量原油被開採,投資石油開採的資金和企業不斷增加,原油開採企業從64 個猛增到2300 多個,產值從200 萬美元躍至1800 萬美元。到1900 年,原油產量已近1 億桶,其中300 萬桶以上供出口。
緊接著,現代石油工業從勘探、開採、煉製加工、直到銷售,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起來。在現代石油工業發展的最初幾十年裡,美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
伴隨美國石油工業的不斷髮現,出現了影響美國曆史的傳奇性人物——洛克菲勒及其家族。憑藉著冷靜、精明,富有遠見及獨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