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奢淫逸的鐵證。為了博愛妃一樂,滿足愛妃一己口腹之慾,不惜民力。所幸楊貴妃也僅是吃荔枝的嗜好,也沒有再弄出些什麼出格的事來,不然真成千古罪人了。
楊貴妃喜歡吃荔枝這個事顯然不是後人栽贓到她頭上的,《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玄宗下詔命嶺南馳驛送之長安。”《新唐書?后妃傳》記載:“楊貴妃嗜食鮮荔枝,嶺南節度使張九章乃置騎傳送,奔走數千裡差至京師。”
按人們的普遍理解,荔枝只是南國廣東的特產,在廣東有一個很有名的荔枝品種——妃子笑,也是想借楊貴妃愛吃荔枝的這個歷史典故的光環,喻該種荔枝口味純正,讓它攀上宮廷貢品這門親戚。
然而從嶺南到長安,至少有一千公里。荔枝是極難儲存的水果,有一日而味變,二日而香變,四五日外則色香味盡去之說。這時不免讓人產生疑問,唐代的驛卒真能如聯邦快遞那樣做到“使命必達”嗎?
唐代建立了世界上非常先進的情報傳遞系統,全國各地廣泛設定有驛站,凡軍情要事,驛馬每日跑三百里路。曾受命出塞征戰的唐代著名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騎騎如流星”句,驛馬賓士快如“流星”。
為了形容驛站對民力巨大的消耗,後人形容之為“奔騰險阻,人先馬倒,死者繼路。”顯然,跑死馬匹,累壞大活人是常有的事。
就算按最快的日行五百里計算,從嶺南運輸到長安,至少四天過去了,但這只是一個理論速度,一般的驛馬好像跑不了那麼快。當四五天之後,味香俱無的荔枝能引起楊大美人的食慾嗎?這也引發人們一大疑問,楊貴妃吃的荔枝不是廣東產的麼,不然又來自哪呢?
如果認真翻閱中國古代典籍,一個有意思的結論便擺在我們的眼前。
李肇《唐國史補》記載:“楊妃生於西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熱,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這是說,和四川的荔枝比起來,嶺南荔枝雖然最鮮美,但是,路途遙遠,飛騎不至長安,荔枝已經腐爛了。
謝枋得《唐詩絕句註解》:“明皇天寶間,涪州貢荔枝,到長安,色香不變,貴妃乃喜。州縣以郵傳疾走稱上意,人馬僵斃,相望於道。”涪州是哪裡呢,今天重慶涪陵。
據中國古氣象資料記載,隋唐至五代期間,中國正處於氣候溫暖時期。在唐代,北緯31度附近(如四川的成都、忠州一帶)是適合荔枝生長的。
在公元1110年和1178年前後,中國經歷了兩次大的凍害,並引起了中國氣候的大變遷,成都地區一帶的氣溫下降到零下4℃以下,荔枝無法抵禦零度以下的嚴寒,成片地凍死,成都一帶的荔枝林便從此絕跡。
據《樂山縣誌》載:到了南宋時期(公元1127年)氣候較北宋時更冷,荔枝的生長地已移至眉山以南的樂山才能生長。
所以到了宋朝時,大詩人陸游由於未親眼見,所以他很是懷疑唐朝詩人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的真實性,宋時成都已經不產荔枝了。
北宋大文學家、四川人蘇東坡認為“此時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嶺南也”,意思是說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涪州送過去的,而不是來自千里迢迢的嶺南。蘇東坡的《荔枝嘆》中還有“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從個人的飲食習慣來說,楊貴妃在四川長大,如果四川不產荔枝,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就算她老爸再富有,也不太可能斥巨資建立和皇帝相媲美的快遞系統,以便培養楊玉環對荔枝的愛好。
最大的可能則是荔枝是家鄉的土特產,當她遠嫁到長安時,由於宮闈寂寥,即使被隆基皇帝寵愛著,但偶爾發一下思鄉之情也是情有可原的,吃吃家鄉的荔枝也是一個解愁的好辦法。
從家鄉涪州到長安,快馬也就一兩天時間,這個也不算太勞民傷財吧。再說了,就算楊美女喜歡嶺南的荔枝,隆基皇帝也只能望天興嘆啊,除非唐朝就已經發明瞭低溫保鮮技術。
更有後人考證出為楊貴妃送去鮮荔枝的快馬奔跑於“西京路”,即現在位於廣州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的“西京古道”。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劉徹平定南越後,實現了“大一統”,為方便中原與嶺南的溝通,特下詔令當地的地方官闢一條連線中原與嶺南的“驛道”。
0 063 另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把嶺南的龍眼、荔枝御點為貢品,每年龍眼、荔枝上市後,當地須向朝廷進貢。如果這個考證站得住腳,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