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團,爭取第三批法國政府公債的部分承銷權,結果到1817年底談判破裂,羅斯柴爾德一無所獲。氣急敗壞之下,詹姆斯怒斥巴林“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羅家老二所羅門在從巴黎返回倫敦後,情不自禁地對巴林家族的手段“羨慕”不已,“巴林就是個地地道道的惡棍。今天他和拉斐特跑來與我們一塊吃飯……我們必須緊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他對影響力的運用和操縱與我們一樣嫻熟。在巴黎的每一個政要無不與巴林關係密切……俄國駐巴黎大使波左·伯格(Posso di Borgo)站在法國的一邊,並且在巴林的影響下行事……法國財政大臣與巴林利益均沾、狼狽為奸,這個財政大臣簡直就是大臣裡面最貪得無厭的傢伙之一。”
但是詹姆斯在1817年3月給所羅門的信中也不得不承認:“你曾勸我不要太擔心巴林,因為沒有人能一手遮天。但是你不知道他們有多聰明。”幾天之後,詹姆斯與霍普家的女婿皮埃裡·雷波切爾會面,此時雷波切爾已成為霍普家族的實際掌門人。詹姆斯認為雷波切爾是一個“善良和聰明的人”,他說:“我從未見過他那樣的男人。我向你保證他們都是商業專家,都是絕頂聰明的傢伙。不幸的是他們發展得太強大,以致其他人幾乎無法生存。”
經過反覆努力,在1817年法國公債承銷中,羅家只分到區區5萬英鎊的份額。巴林吝嗇地表示,就只有這麼多了。當時巴林在巴黎的主要合作伙伴是拉斐特家族(Jacques Laffitte)。
在給所羅門的信中,詹姆斯報告說他拜訪了拉斐特:“他向我許諾,我們絕不會在下一次政府公債承銷中被排除在外……然而我不相信從這個法國佬牙縫裡溜出來的每一個字。”在接下來的數月中,亞歷山大·巴林拜訪了羅斯柴爾德家族,試探性地提出要給予羅家與巴林—霍普財團相同份額的法國國債承銷份額。但是到了這一年年底,巴林又用下面這個用了無數次的託辭來婉拒羅家:“只要我的合夥人雷波切爾同意,我們就可以平分這筆法國公債,但是雷波切爾把自己看得比救世主還偉大,他希望獨自去處理這筆公債。”羅斯柴爾德差點氣瘋了,巴林家族的每一次背信棄義都讓羅家抓狂。
巴林也曾一度同意羅家與其商業夥伴拉斐特合作,但是此時又改變主意,不惜祭起反猶主義的法寶,告訴他的合作伙伴們,未經允許不得與猶太人做生意。聽到這個訊息,羅斯柴爾德想死的心都有,痛下決心組織了一個反對巴林—霍普財團的同盟,試圖挑戰巴林的金融霸權。
從巴林和羅斯柴爾德兩個家族的家族檔案中找到的幾封信裡可以看出雙方的態度,其中羅斯柴爾德抱怨巴林“口是心非”“狂妄自大”,巴林則指責羅斯柴爾德“作弊”“惡毒”。公平地說,這些相互指責中至少有一部分對他們而言是客觀的評價。
1818年5月30日,巴林和霍普獲得了2�65億法郎的債券承銷業務,他們給了拉斐特2000萬法郎的額度,卻只給了羅斯柴爾德1000萬法郎。同年,巴林—霍普財團獲得了一筆300萬英鎊的奧地利政府公債。羅斯柴爾德被邀提供財政支援,但是無權處理貸款本身。詹姆斯抱怨道:“這些人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傲慢。昨天在內政部長那裡,我正與貝斯曼聊天,雷波切爾與我擦肩而過,甚至都沒說一聲晚上好……”從此,雷波切爾的“好人”形象在詹姆斯的腦海中被抹去了。
在柏林的老四卡爾對兄弟的惱怒進行了更有哲學深度的評論:“首先我們是猶太人,其次我們不是生下來就是百萬富翁,最後我們正與巴林家族激烈競爭。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求他們成為我們的好朋友呢?”
無論誰是誰非,1818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被激怒了,巴林為自己製造了一個強大而可怕的敵人。羅斯柴爾德要開始報復了。
謀定而後動:羅斯柴爾德終成霸主(1)
對羅斯柴爾德家族來說,1818年最重要的事就是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打疼”巴林家族。當然對於打擊對手來說,羅斯柴爾德家族自有其一套爐火純青的看家本領。
他們的做法是,首先在市場上大量吃進巴林家族代理的法國公債,將其價格炒高。隨後在同盟國亞琛峰會的節骨眼上,突然在市場上海量拋售這些法國公債,一下將其價格打到崩盤的價位,市場立刻一片恐慌。此時,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巴林家族不得不大量回購這些公債以穩定價格,結果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由於現金流吃緊,巴林家族幾乎垮臺。幸虧參加峰會的各大國政治領袖不願看到法國國債崩盤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