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自然的凱歌,也是“海洋史上空前的壯舉”。
作者敘述的這個風雨歷程,全部取材於布萊的航海日記,並選擇了代理軍醫萊德沃德為故事的敘述者,因而更加真切地勾畫出人們在肉體和精神上蒙受的苦難。讀者可以看到布萊以他嚴格的紀律要求、卓越的領導才能、淵博的航海知識和狂熱的復仇心理,領導著這夥人創造出神話般的奇蹟。他們的生還給留在塔希提島上的人帶來了大禍。
第三部《孤島恩仇》,被譽為“三部曲中最為離奇、最為浪漫的一部”。它揭開了“本特”號最後的秘密。“本特”號的叛亂分子回到塔希提後分成了兩撥,一撥留在島上,另一撥由克里斯琴帶著登上“本特”號,去尋找孤島容身,以逃脫英國海軍的搜捕。同行的有九個白人和十八個波利尼西亞人(其中有六個男人和十二個姑娘),一去十八年,杳無音訊。直到1808年,一艘美國捕海豹船來到皮特克恩島時,才發現了“本特”號叛亂分子的下落。原來這座小島雖然肥沃豐饒,風景秀麗,卻並不是世外桃源。當初登上小島的二十七人,在短短几年內就死去了十六人,其中竟有十五個死於非命。最後只剩下一個男人(“本特”號叛亂者之一亞歷山大·史密斯,皮特克恩島歷史的活的見證)和十個女人,還有一群混血的孩子……
總序 一幅波瀾壯闊的海洋歷史畫卷(2)
讀者大概也會同克里斯琴一樣,盼望著這些天涯淪落人能找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園。但十分遺憾,他們白人同波利尼西亞人,因各自帶著自己生產關係的模式來到島上而終於發生了火拼。“讀者在本書中看到鮮血迸濺的殘酷場面時,須知這並非作者故意使其如此的。皮特克恩島的歷史本來就是如此。”
“本特”號三部曲中出現了上百個人物,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互相交織在一起,其中最突出的人物,當然首推布萊和克里斯琴。作者在開卷之初,就指出了這一點。
布萊是一個“布衣出身”的艦長,就是說,是從下級軍官中逐級爬上來的,因而具有極其豐富的航海經驗,而且事必恭親,不放心手下人所幹的一切。他有幸受到著名航海家庫克艦長的賞識和指導,由此又具有淵博的海洋地理知識。他多年的海上生涯,鍛煉出一副剛強果敢的性格。這些方面連他的對手克里斯琴和揚格以及那分庭抗禮的珀塞爾都不能否認。他指揮一條沒有甲板的敞篷小船,超載航行了3,618英里,這決不是偶然的。在創造這一奇蹟的過程中,他的才能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可以想象,當年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得以擊敗拿破崙的聯合艦隊而取得海上霸權,所依靠的正是像布萊這樣有才能的一批艦長。
然而布萊只是英王朝爭奪海上霸權、掠奪殖民地人民和進行殖民戰爭的工具。“本特”號出航的任務,就是為英國在西印度群島上的黑奴提供廉價的食糧。布萊在完成這一可恥使命時,不惜使用種種卑鄙的手段,而用來統轄官兵的,只有嚴酷的紀律和殘忍的刑罰。令人更難容忍的是:他往往用刑律來逞威風,洩私憤,遮掩他剋扣軍餉以肥私囊的勾當。他人品低劣,他的暴行令人髮指。作者把這樣一個英國海軍艦長刻畫得真可謂入木三分。可是當時“大多數英國艦長也都如此”,布萊還不是最兇殘的,有的艦長甚至對最後一個幹完活的水兵都要鞭笞六下以示“鼓勵”。作者的筆鋒就這樣伸進了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內部,使讀者看到了一幅幅陰森恐怖的畫面。
站在布萊的對立面的是克里斯琴,“本特”號上的大副。這是一個具有一定*主義思想的下級軍官。對於布萊的專橫跋扈,他雖然心有不滿,但還能不動聲色。可是當布萊把鋒芒對準他的時候,他的反應異常強烈,當天夜裡就揭竿而起了。追隨他的人主要是水兵。他們在軍艦上過著非人的生活。如果他們回到祖國後就能快樂和自由,那麼他們咬一咬牙也就過去了。可是在祖國海岸上等待他們的不是當乞丐,就是再次被強徵入伍的命運,永無出頭之日。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些水兵在塔希提島上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們被島民視作嘉賓,以禮相待,破天荒地體會到人的尊嚴和幸福。因而在揚帆回國途中再次受到非人待遇時,其忿懣之情可以想見。一旦有人挑頭,勢必一呼百應,鋌而走險了。
作者多次強調了克里斯琴容易動怒的性格,把他領頭暴動的行為描述為一時衝動。因而在暴動發生以後,他的一生都是在悔恨中度過,悔恨自己在水兵們沒有充分領悟到暴動的嚴重後果之前就領著他們造反,因而覺得自己有負於大家;悔恨他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讓十八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