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滋 英 和記洋行
漢森丹麥德士古火油公司
潘亭德 興明貿易公司
麥寇英 太古公司
畢戈林 美 美孚煤油公司
史波林 德 上海保險公司
悲志博士美 金陵大學
密爾士博士 美 長老會
裡恩英 亞細亞火油公司
德利漠 美 鼓樓醫院
李格斯 美 金陵大學
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
主席梅奇,副主席李健南、羅威,委員福斯多牧師、克魯治、德威南夫人、魏特琳女士、威爾遜、福婁、德利漠、麥加倫牧師、悲志博士、雷伯、史密斯博士、密爾士牧師,普牧希洛夫和沈玉書牧師。該組織下設有南京分會。
難民區的劃定界限是:南起漢中路,東起中山路,北迄山西中路,西迄西康路。界內有金陵大學、金陵文理學院、南京神學院、南京法學院、德國俱樂部、國民黨最高法院、無錫同鄉會等處設定的25個收容所,可收容25萬難民。但日軍拒絕承認這個人道主義的機構,以致使得這個機構喪失了保護難民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可能性。
且看外僑目睹日軍屠殺的暴行。
《紐約時報》記者德丁為採訪訊息,到15日一直留在南京。他就南京市區發生的慘狀作了“在南京的馬路上,屍體累累。有時還得先移開屍體,汽車才能透過”和“到處橫著中國普通市民的屍體”的報道。
我們一定還記得,小長生在長樂路上第一次看到沈老太太被日本兵打死的情景,也不會忘記李老頭帶領小長生跨過一具具屍體,跑過一條條街巷狼狽逃命的情景。長樂路在中華門裡。德丁這篇報道:“到處橫著中國市民的屍體”與他們所見完全一致。可以肯定,這是由中華門侵入市內的日軍第6師團和第11旅團把市民當作戰鬥物件加以攻擊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此報道與《鐵證如山》中的“例證之18”——施惠雲在門東、門西埋屍的情況也相一致。
當時,擔任慈善團體紅十字會南京分會的副會長許傳音負責處理遺棄屍體的掩埋工作。他是中國人,與世界紅十字會多有聯絡,曾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就南京陷落的第三天情況向法庭作證說:
我目擊了日本兵的所作所為。我曾在一條主要馬路上點過屍體的數目,當時在南京市內沒有中國軍隊,所看到的屍體男女老少都是市民,是普通老百姓。沒有一個穿軍裝的。(《記錄》35號,載前引資料集,第25頁)
前面曾經提到汪良向中國歸來者聯合會的訪華代表團提到南京城內“兩條血路”的慘況。許傳音在馬路上“看到到處都躺著屍體”,指的就是兩條血路中的一條。另一條血路——中山北路上被日本殺害的難民,國民黨退卻下來計程車兵和病員則由佐佐木元勝和西條八十來加以證實。
早在第二章裡我們曾經介紹了《野戰郵政旗》作者佐佐木元勝看到中山北路的慘況。他在12月16日下午到達南京,即在舉行入城儀式前一天到達南京。南京陷落了三天後,在馬路上仍可看到當時的悲慘情景:“當時有一、二萬中國兵在被槍殺,其中好象也有脫去軍裝而換上便衣的中國兵。”
洞富雄先生從《未來》雜誌(1976年12號)一篇題目為《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大屠殺》中瞭解到詩人西條八十所寫的見聞裡,有關於南京大屠殺留下的現場記錄,其中在12月17日“入城式”那天,他在下關下船上岸後寫道:
我出去一看,見碼頭對面有一座高高的板牆。牆內中國兵的屍體堆積如山。我心想:“已漸漸開始啦。”
我一直往前跑去,來到寬闊的中山北路。那是白楊樹覆蓋的林蔭道,參加閱兵式的軍隊不斷地行進著。他們首先要穿過陰暗的挹江門。那裡,在厚得令人吃驚的鐵門背後,堆起了敵人的沙袋,像揚子江岸邊裝米的草包那樣,沙袋集中在一起。從這一帶開始,一路上,橫躺著很多穿著當地居民衣服的中國兵屍體以及死去的軍馬。(引自《大屠殺》第55至66頁)
第三部分 外國人之目睹及其文字記載第31節 外國人之目睹及其文字記載(2)(圖)
井手純二於1938年1月上旬拍攝的下關長江邊鐵道棧橋附近的屠殺現場
對於“已漸漸開始啦”這句話,這無疑意味著屠殺俘虜。洞富雄先生分析,這隻能認為是西條八十根據自己的判斷頂料到將會發生這種事情,或是西條八十從別人口中聽說到即將會發生這種事情。如果是這樣的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