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一步任務之後,“基本方針是在柳林、離石、中陽、孝義、隰縣、永和一線內圍石樓求得打增援部隊,用大的速度爭取居民群眾與紅軍一致,集中兵力消滅敵之一路至兩路,取得在山西發展抗日根據地之有利條件,完成東征計劃第二步任務”。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五日(農曆一九三六年二月初三),紅一軍團經過一整夜激戰,敵獨立二旅三千餘人全部被殲滅。增援石樓的二〇三旅一營晉軍也在隰縣西北的蓬門遭到紅十五軍團迎頭痛擊,敵二百餘官兵被俘,紅軍擊潰了晉軍在呂梁山區設定的“中間阻礙地帶”,取得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地位,紅軍兩大主力在大麥郊地區會師。
一九三六年三月六日(農曆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三,驚蟄)至八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分析紅軍東渡以來的形勢,調整了作戰部署。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在兌九峪一帶重創閻軍,掃清東進抗日的道路。三月八日,作戰命令正式下達,在長達二十里的兌九峪谷地佈下了一個三面埋伏的袋形陣地,靜候敵軍自投羅網。三月九日,晉軍第二縱隊首先向兌九峪以西之大麥郊、陽泉曲推進。晉軍第三縱隊協同動作,二十一旅連夜進佔原莊、羅巴溝一帶山頭陣地,準備於拂曉時分配合楊效歐部發動突然襲擊。三月十日,清晨,紅軍主力突然從左、中、右三面發起攻擊,同時派出快速騎兵向兩翼包抄,試圖將晉軍分割包抄,各個殲滅。晉軍各部倉促應戰,十餘架轟炸機狂轟濫炸,輪番助戰。
。。
14。紅色背景(2)
由於紅軍攻勢猛烈,晉軍漸漸不支。
閻錫山急調兩個團從太原乘車趕來增援,同時又命令第四縱隊、第一縱隊,向紅軍側翼進擊,威脅紅軍後路。晉軍總兵力達三個縱隊,十五個團之多。兩軍從日出打到午後,一直處於對峙狀態,戰況十分激烈。
由於紅軍過河不久,沒有根據地依託,加之地形不利,武器裝備較弱,要一口吃掉這麼多敵人確有困難,毛澤東當機立斷命令紅軍撤出戰鬥。為儲存實力,閻錫山也於當晚命令部隊撤出兌九峪地區,放棄捕捉紅軍主力進行決戰的計劃,將晉軍主力集結佈防於汾陽、孝義、靈石、介休一帶,沿同蒲路和汾河堡壘線嚴密設防,防堵紅軍東進北上,等待援軍的到來。
兌九峪戰鬥之後,紅軍兩大主力撤至大麥郊地區進行休整,伺機東進。此時蔣介石應閻錫山的請求,從洛陽、徐州、武漢等地抽調七個師的兵力,兵分三路,入晉增援,閻錫山也積極調兵遣將,企圖配合中央援晉大軍將東征紅軍圍困於晉西一隅的呂梁山區。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六日(農曆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三),紅軍十五軍團穿越同蒲鐵路,突破汾河堡壘防線,轉戰汾陽、孝義,圍困交城、文水,先頭騎兵連抵達晉祠、小店,威脅省城太原,迫使閻錫山將晉軍主力由晉西南撤回,保衛太原,圍堵紅十五軍團,從而有力地配合了晉南、晉西紅軍的戰略行動。三月下旬,十五軍團由交城縣岔口揮師西向,轉戰於古交、樓煩、靜樂、嵐縣、興縣、岢嵐,發動群眾,擴紅籌款,創立蘇維埃政權,把晉西北地區鬧了個天翻地覆。
一軍團也於十六日開始動作,以急行軍進逼同蒲鐵路,於一九三六年三月十八日(農曆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五)攻佔南同蒲線樞紐——南關車站,將同蒲路攔腰斬斷,而後星夜兼程,長驅南下,包圍洪洞、趙城,奔襲臨汾,於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農曆一九三六年三月初十)攻佔了襄陵縣站。之後,紅一軍團又兵分三路繼續南下:紅四師活動於汾河、同蒲路以東之古縣、安澤、浮山一帶,先頭進入沁水、高平境內;紅二師沿汾河西岸進抵新絳、侯馬,而後揮師西進,直趨鄉寧、大寧 ;紅一師及軍團直屬機關居中策應,積極活動於霍縣、洪洞、汾城地區。此時,整個河東大地,北起霍縣,南到侯馬,除同蒲路沿線的幾個孤立據點外,廣大鄉村都佈滿了紅軍。紅軍所到之處大力發動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積極籌款擴紅。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日(農曆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七)至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農曆一九三六年三月初五),也就是上述軍事行動展開之際,為了爭取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迅速實現對日作戰,中共中央在晉西大麥郊、石口、西江和石樓等地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即晉西會議),毛澤東多次講話,深刻分析世界形勢和國內形勢,明確提出 :“經營山西,是對日作戰的重要步驟,”“目前經營山西為主,也要準備在河北、山西、綏遠三省進行運動戰。”要求“在山西臨時採取分兵原則,三個集團軍採用打網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