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之上覆置上大將軍。”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七十一,胡三省注。這是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進一步提高他的官職而新設的。後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唐高祖李淵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為“天策上將”。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孫吳立國之柱石——陸遜(9)
孫權雖建都建業,但武昌位居長江上游,軍事地位極其重要。故孫權將太子孫登、諸皇子及尚書等官員留在武昌,實際上是以武昌為其陪都。陸遜輔佐太子,“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吳國閫之外的軍國大事,實際上都由陸遜裁決,其職責極為重大。顧雍死後,陸遜又代其為丞相。為了顯示拜相之事茲關重大,孫權還派專人自建業將丞相印綬送至武昌陸遜處。陸遜任相後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孫權命他“內外之任,君實兼之,總司三事,以訓群僚”,而且原來的“州牧都護領武昌事如故”。同上。一般而言,位居丞相者,皆在中央朝廷任其職,且不主管軍隊。然而陸遜此時身在武昌,統率吳國上游大軍,軍職之外再兼任丞相,這是頗為罕見的。三國時期,唯有諸葛亮才能如此。然葛氏受先主託孤之重任,加之後主劉禪昏庸闇弱,無力主政。而孫權實為東吳開國之君,一代雄略之主,其能賦予陸遜如此之重任,這在三國曆史上是不多見的。
陸遜最後的結局是不幸的,誠如有的學者所言,陸遜是被孫權逼死的。然而箇中之因仍然值得探究。關於孫權逼死陸遜的原因,學者大致有這樣幾種看法。其一,“孫權之所以逼死陸遜,決不只是因陸遜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癥結在於權認為遜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馬植傑:《三國史》,153頁,人民出版社,1993。其二,孫權情願依靠、重用毫無根基的淮泗集團,而不願讓世代根植江南的吳地大姓的勢力過於膨脹,陸遜是江東大族的主要代表,故孫權必欲剪除之。其三,陸遜深受儒家文化薰染,其政治思想與主張法治的孫權存在嚴重的差異。
對上述看法,筆者皆不敢苟同。《世說新語·賞譽》載:“吳四姓舊目雲:張文、朱武、陸忠、顧厚。”《陸遜傳》中陳壽贊雲:“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由此可見,三國時期陸氏家族的“忠”是著稱於天下,傳為美談的。孫權“任才尚計”《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有知人之明,他怎麼可能懷疑“忠勤於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三國志》卷五十九《孫登傳》。的陸遜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呢?至於孫權晚年欲重用淮泗集團,打擊江東大族,其理由亦不充分。淮泗集團的首腦人物為張昭,張昭為江東###大臣,孫策臨終時將其弟孫權託孤於張昭。然而孫權建立東吳政權時,“當置丞相”,朝臣商議,皆認為非張昭莫屬。孫權卻說:“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結果任命孫邵為相。“後孫邵卒,百僚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顧雍。”《三國志》卷五十二《張昭傳》。孫權死活不肯用張昭為相,豈能證明他欲重用淮泗集團?其實,孫權用人同曹操基本相似,執行的是“唯才是舉”的方針,而並無明顯的地域傾向。
所謂陸遜代表的是以仁義道德為核心的儒家文化,而孫權推崇的是法術專制之道,故二人發生衝突,亦頗牽強。陸遜是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被孫權譽為“有超世之功,懷文武之才”,其治國用兵之道乃法儒二家兼而有之,豈是尋章摘句、舞文弄墨的尋常儒生可比。
那麼,陸遜真正的死因又是什麼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陸遜參與了“二宮之爭”。孫權太子孫登死後,孫和繼為儲貳,然而孫權又十分寵愛其四子魯王孫霸,魯王禮秩等待遇與太子幾乎沒有任何區別,這就造成了孫霸奪嫡的可能。作為上大將軍兼丞相的陸遜對東吳的“國本”大事自然不能無動於衷。“及太子有不安之議,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嫡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
孫吳立國之柱石——陸遜(10)
大凡雄略之主,皆喜以“聖裁”的方式來獨自決定立儲大計。孫權之前的秦始皇、漢武帝,之後的明太祖、清聖祖在確立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