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強盛也。”班固的實際意思是,儘管周、秦都很“強盛”,但是,周以“龍興”,取天下以“德”;秦卻是“虎視”,取天下以“武”。李邈用此典故,即暗示諸葛亮“身杖強兵”,與秦的“虎視”相同。《左傳·昭公十一年》曰:“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孔穎達《疏》引賈逵說:“五大,謂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這五種人有權有勢,居邊則易反叛,故云:“五大不在邊。”李邈認為諸葛亮屬於五種人之一,讓其率兵居邊,必危及蜀漢朝廷。不僅如此,李邈還直接將諸葛亮比做欲危漢室的呂祿、霍禹。
對李邈的上疏如何看?如果要維護諸葛亮的崇高形象,儘可以把李邈的上疏視為誣衊、攻訐諸葛亮的誹謗之詞;但若冷靜客觀地仔細分析,即可發現李邈之言並非無中生有、空穴來風。我以為真正具有“狼顧”相的人是不存在的,司馬懿、諸葛亮之所以被時人看成有“狼顧”相,無非是懷疑他們有篡位的野心。蜀漢政權中不僅李邈有此看法,甚至連尚書令李嚴亦猜忌諸葛亮有不臣之心。《三國志·李嚴傳》注引《諸葛亮集》雲:“(李)嚴與(諸葛)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九錫為何物?“據《後漢書》章懷注,謂九錫本出於緯書《禮·含文嘉》: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進爵封國,賜以殊禮。”《廿二史劄記》卷七“九錫文”條。稽考於史,九錫之禮規格極高,非一般人臣所能享受。如九錫中的“虎賁,天子衛卒也”《史記·晉世家》注引《集解》賈逵曰。。斧鉞金戚皆屬天子之鹵簿。秬鬯為天子祭祀上帝、神靈時所用之酒,《禮記·表記》雲:“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九錫中又有“納陛”。“納,內也,謂鑿殿基際為陛,不使露也。師古曰:尊者不欲露而升陛。”《漢書》卷九十九上《王莽傳》注引孟康曰。蔡邕所撰《獨斷》捲上載:“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後引申其意,稱天子為陛下。所以權臣即可由受“納陛”而後晉升陛下。由此可見,誰受了九錫,誰就具備了“假皇帝”的資格,為將來當“真皇帝”鋪平道路。
2。“政由葛氏,祭則寡人”(2)
自王莽始,權臣易代,奪取帝位,必先封王,加九錫,然後再龍袍加身,登上九五。漢末,曹操欲加九錫,受漢禪,遭到心腹荀彧的堅決反對,“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廿二史劄記》卷七“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條。王夫之對荀彧之死發表看法:
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當斯時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盡者,未有不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發之不禁耳,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九,中華書局,1975。
李嚴亦是劉備臨終時的託孤重臣,難道他的天良“牿亡已盡”,會容忍異姓篡奪劉氏江山?他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勸諸葛亮受九錫,只有一種解釋合乎常理,即表面上尊崇諸葛亮功高蓋世,當賜以殊禮,而實際上是在試探諸葛亮是否將走王莽、曹操的道路,加九錫,建國封王,進而代蜀漢稱帝。
按理來說,作為託孤重臣的諸葛亮對此應表示極大的憤慨,除嚴厲斥責李嚴外,也應鄭重表明自己一心事主、效忠漢室的心跡。但諸葛亮的答書卻並非如此,他回書曰: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及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錫)邪。《三國志》卷四十《李嚴傳》注引《諸葛亮集》。
《漢書·王莽傳》雲:“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則有九錫登等之寵”,張晏注曰:“《周禮》上公九命,九命,九錫也。”諸葛亮雲“十命”,乃指“九錫”之外再加“一錫”,可見其“十命”之謂比李嚴勸進九錫更上一層。我認為諸葛亮這番話的口氣相當大,完全不像出自一個自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之口,說得難聽一些,反倒像一個亂臣賊子所言。眾所周知,九錫非人臣之常器。漢制,非劉氏不封王,曹操封魏王,加九錫,不臣之心路人皆知,諸葛亮難道不懂這個道理?漢魏之際,除曹操受九錫外,還有劉備自加九錫,稱漢中王。孫權受魏主曹丕九錫,稱吳王。曹操、劉備、孫權為三國之主,難道諸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