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頭。返滬後,心猶不甘,決計撰此文替魏延辯冤。
1。軍事奇才
魏延出身和履歷不詳。《三國志·魏延傳》說他是“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義陽縣(今河南信陽市西北)屬東漢荊州之南陽郡。所謂“部曲”,據《後漢書·百官一》雲:“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其餘將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可見,部曲本是漢代軍隊中三級編制的名稱。東漢末年,以世家和豪族地主為社會基礎的軍閥割據形成,軍閥採取“部曲”這種軍事建制來組織自己的軍隊,於是部曲便成了豪強地主割據勢力的私人武裝。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卻是劉備軍中的嫡系,而絕非降將(按:《三國演義》雲魏延本是劉表部將,後殺韓玄,獻長沙於劉備,完全是杜撰)。因其“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劉備用法正之謀,舉傾國之師,歷時歲餘從曹操手中奪得軍事重鎮漢中郡。至此,三國鼎立正式形成。劉備自稱漢中王,表示與曹操分庭抗禮。不久,劉備返回成都,臨行前“當得重將以鎮漢川”同上。。為何劉備如此重視鎮守漢中的大將人選呢?因為蜀漢的基本統治區域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四川盆地,漢中郡坐落在關中和巴蜀之間,屬於兩大區域交界的地帶。蜀國為了保障自己根據地的安全,有必要將重兵部署在敵我接壤之處。
關於漢中的重要性,時人及後人多有論述。楊洪曾對諸葛亮雲:“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三國志》卷四十一《楊洪傳》。黃權亦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三國志》卷四十三《黃權傳》。清人顧祖禹曰:“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曹魏若是佔領漢中,將嚴重威脅巴蜀。如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張魯,“破漢中,蜀人震恐”,“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得安也”。《三國志》卷十四《劉曄傳》注引《傅子》。蜀國如果據有此地,則不僅能夠保障劍閣、成都之安全,更能使其作為北伐之基地。對蜀漢而言,漢中的重要性絕不亞於荊州。基於此,劉備怎麼能不作慎重考慮呢?劉備手下大將著名者有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劉備對關羽最為倚重,但其鎮守荊州,不可能調離原來的防區。趙雲其時的主要職責為“掌內事”,即劉備以其“嚴重”而主管劉備的宮中之事。《三國志》卷三十六《趙雲傳》注引《雲別傳》。黃忠雖然勇猛,但畢竟年事已高。馬超威名顯赫,但因其是“羈旅歸國”的降將,《三國志》卷四十《彭羕傳》。劉備對其不甚信任。在此情況下,似乎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非張飛莫屬了。而且“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劉備置張飛情緒和全軍議論於不顧,而破格任用魏延,這不僅反映了魏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如果魏延“腦後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魏延腦後有反骨嗎?(2)
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劉備在封魏延為漢中督時大會群臣,並且故意在宴會上當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當然豪言壯語誰都會講,那麼魏延鎮守漢中的實際功績究竟如何呢?《三國志·姜維傳》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維守漢中,他認為魏延的軍事部署,“雖合《周易》‘重門’之義”,但只能保證不丟土地,卻不能大量殺傷敵人,於是他改變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將駐軍撤守漢、樂二城,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盆地內部的做法,並認為此乃“殄敵之術也”。
對於姜維的此次調整軍事部署,歷代史家多認為是重大失誤,為後來漢中失守、蜀國滅亡種下了禍根。郭允蹈的《蜀鑑》論及此十分深刻。他說:“蜀之門戶,漢中而已。姜維之退屯於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時鐘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