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笑傲天下 > 第4部分

第4部分(第2/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你仔細看清楚了!”只見他雙腿微曲,單臂將鐵斧高舉過頭,上身微微後仰,然後手臂揮動,斧頭呼的閃電般劈落而下,喀的一聲輕響,堅硬的圓木如豆腐般當中裂開,斷口極為光滑平整。他的動作簡潔連貫,一氣呵成,體現了速度和力量的完美結合。雖然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劈砍動作,但幾乎無懈可擊。如果物件不是木頭而是人,恐怕十有**躲不開。

胡青鵬目瞪口呆,想不到劈柴都有這麼高的境界!在鄒靖揮動鐵斧的那一刻,他甚至感到鄒靖和鐵斧已經連成一體,隱隱傳來無堅不摧的異感。這種令人膽寒的感覺,他只從易輝、歐陽絕等少數幾個人身上感受過,又驚又佩,開口道:“鄒大叔,你這手功夫好厲害!你……是不是練過武功呀?”

鄒靖哈哈笑道:“我一個粗人哪會練什麼武功,我只曉得如何用斧頭砍柴。如果你跟我一樣用了二十年的斧頭,還是可以裝模作樣嚇唬別人的。我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練劍的,但以我二十年的用斧經驗來看,只要掌握好力量、速度、角度和協調好身體的各處肌肉關節,不論你手裡是劍還是別的什麼,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你說對不對?”

胡青鵬點點頭道:“鄒大叔說的好象很有道理哦!”雖然他還沒有真正開始練劍,學習如何運劍出劍的方法,但前來衡山的路上幾經生死考驗,看多了高手間的搏殺,多多少少也看出一點苗頭,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那些高手使出來的殺招並不是盲目的追求最大威力,而是將力量、速度、角度等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揚長避短,虛實相間,攻敵之必救,務求掌控戰局的主動權。當然,人畢竟是活動變化的,不是一截死木頭,所以出手的時候還要掌握好時機,要懂得靈活應變,否則再完美的招數也沒有用處。

鄒靖將斧頭拋到他的手中,豎起一根圓木,道:“你來試一試!”

胡青鵬手中一沉,斧頭差點脫手砸到腳上,苦著臉道:“鄒大叔,這斧頭太沉了,我現在哪還有力氣把它舉起來?”

鄒靖道:“既然你右手無力,為什麼不用你的左手呢?”

“左手?”胡青鵬愕然。他用慣了右手,從未想過左手也可以拿斧頭劈柴。當下試著將斧頭交到左手中,勉強可以揮動,但是因為從前缺少運動的關係,左手明顯不夠靈活,揮動鐵斧的時候總覺得有些彆扭。

鄒靖道:“只要不是天生殘疾,其實人的左右手是沒有什麼分別的,經過嚴格的鍛鍊,就能同樣的靈活自如。我這就教你怎麼用好自己的左手。”他接下來便開始訓練胡青鵬,一絲不苟地教導他握斧的方法和姿勢,以及如何把握好斧頭的力度和速度,如何準確地劈開木柴。概括來說,就是心、眼、身、氣、力如何高度協調統一,即心要忘我,眼要有物,身要平衡,氣要深斂,力要純粹,這五個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他的這番理論解說起來淺顯易懂,但真正要分毫不差的做到並不容易。

胡青鵬越聽越是佩服,雖然鄒靖只是以用斧為例來講解,但推而廣之,用劍也是同樣的道理啊。尤其是鄒靖講到心、眼、身、氣、力五者合一的時候,他如醍醐灌頂,頓悟於心,彷彿面前開啟了一扇大門,豁然開朗。他這兩天被迫苦練拔劍術,只知一味地重複拔劍、出劍、收劍的動作,心有雜念,眼無目標,身法鬆弛,氣息混亂,力量不勻,以至累得周身痠痛。如果他早就掌握了心、眼、身、氣、力協調統一的法子,絕不會如此受罪。古人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指的就是這種情形罷。

胡青鵬根據鄒靖的指點,先對空虛劈練習了片刻,然後集中精神,排除心中一切雜念,讓心神融入周圍的環境之中。他感到了風的輕柔,夕陽的溫暖,以及遠近各種鮮活的聲響,最後是手中鐵斧冰涼的把柄。就在這一瞬間,他感到意識向外延伸,自己的血肉之軀和斧頭連結起來。他意念一動,將斧頭輕飄飄地舉到空中,舉到最高點的那一剎那,整個人的重心垂直向下,達到奇妙的平衡狀態。氣入丹田,力發於腰,眼中的圓木紋路清晰無比,一聲清嘯,斧頭準確地劈在圓木的中心線上,喀嚓一聲,木頭應聲裂開兩片。

“我成功了!”胡青鵬難以置信地看著裂開的木頭,又看了看左手的鐵斧,轉首望向一旁含笑而立的鄒靖,心潮澎湃,哽咽道:“鄒大叔,我、我該怎麼感謝你呢?”如果沒有鄒靖的指點,他恐怕要花兩三年的功夫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鄒靖神色陡黯,眼中流出幾絲傷感,緩緩道:“感謝的話就不必說了,我是看在我妻子的份上才教你的。我們夫婦十年前生有一個男孩,應該和你是一樣的年紀,因為種種原因失散多年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