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史作為反觀今天的一面鏡子,他太年輕了,終究有一天,他也會帶著他散發著風塵的經歷重新走進歷史,那時,或許他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因為歷史的發現是需要歲月磨礪的。
2007年5月25日
前言 此情可待成追憶(1)
自小就喜愛歷史,但凡與歷史相關的一些東東,都喜歡拿來看上一看。上學時,其他的同學都在打鬧,我就在一旁津津有味的偷看歷史故事,一本《上下五千年》,都不知翻了多少遍,長大一點,就讀《中國通史》,並且浸淫在古典文學藝術之中,這讓我更加鍾愛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生活,直到現在,也學書法、畫梅花、刻印章,雖然還不精通,但也樂此不疲,其樂融融。如今,一說起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遊山玩水這些玩意兒,我就特來勁。
在寫長篇歷史小說《大唐盛世》三部曲時,我把自己的這些嗜好,都帶進我的書裡,相信到時候,能帶給大家更多的享受!
我是個超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但也喜歡超女和時尚,有許多現代的思想,不迂腐,有活力,喜歡創新,所以是個比較特別的人。朋友們都說我與眾不同,也的確如此,尤其是這兩年,基本上很多應酬與朋友的邀請,都推掉了,因為我有個龐大的寫作計劃,我只想幹我自己想幹的事,雖說很辛苦,但我很快樂!(呵呵,不過還是有個小小的“後遺症”,那就是還沒女朋友。)
《大唐盛世》三部曲寫完後,我打算至少還創作兩部長篇歷史小說,《那時唐朝——大唐帝國曆史的秘密》寫完後,我還準備趣說漢朝、宋朝,以及魏晉南北朝與隋、五代的歷史,當然,我會以隋唐史研究為主。
或許會有人指著我狂笑:小子,太不自量力了吧?
不怕!我一向的原則就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我還很年輕,有的是時間和精力,況且,我太愛歷史了。
我有同學都是歷史學博士了,而自己現在,只是個“非專業人士”,典型的“公雞下蛋”。但是,我不灰心,也不氣餒,考個歷
史學博士,以後再花時間,對我而言,也不是什麼難事,現在,如何把我的書寫好,寫得好看,讓大家喜歡,才是難事。(笑)
歷史本來就是精彩的,但要真正寫好,卻也不那麼容易。
在1998年底,還是個小朋友的時候,我就有了寫唐朝的打算,但覺得自己料太少,於是就開始大量讀書,後來工作了,除了工作,就是讀書,可以說人都讀暈了。新舊唐書、《資治通鑑》、《大唐創業起居注》、《大唐新語》、《唐國史補》、《隋唐嘉話》、《唐會要》、《全唐文》、《劍橋中國隋唐史》等等這些,基本上都一一過目,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也都找來翻著看。
說實話,這些文言文,有它獨特的的魅力,但看著看著,我有時侯也很鬱悶,高難度啊!難怪很多人都不怎麼喜歡讀歷史,因為歷史好難讀,如同嚼蠟,看著有什麼趣味?所以,必須要把歷史,用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敘述出來。
我想,寓教於樂與雅俗共賞,應該也就是這麼個意思,可是,我們經常只看到一些所謂的專家在天天喊,真正這麼去做的,又有幾個?所以說,文化不單要創造,還要傳播,歷史又何嘗不是如此?
其間,我也斷斷續續寫過一些文字(特喜歡寫雜文),但都不大滿意,我就想,必須要嘗試用一種創新的手法進行創作——不創新,死路一條!
雖說沒怎麼寫,但我的長篇歷史小說——大唐盛世三部曲第一部《大唐盛世·李世民》已初見雛形,初稿已經完成近百萬字。因為只是好玩而已,並且我是個特認真的人,總覺得不能如意,沒想過去發表,也就只能是自娛自樂了。
易中天老師火得一塌糊塗,讓我很是興奮,後來又看到明月兄弟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也是頗受歡迎,讓我也有了一些和大家一起來一個“嘉年華”的衝動。
既然自己在寫唐朝的小說,何不也寫一部唐朝的正史?嗚呼哉,我不來寫,豈不浪費人才?所以,我也開始創作《那時唐朝——大唐帝國曆史的秘密》,名字想了很多,什麼唐朝秘史啊,趣說唐朝啊,後來,出版社定了這名兒。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前言 此情可待成追憶(2)
我一直十分喜愛易中天老師,在他成名之前,就是如此。易老師太有性格了,而且視野很廣,知識非常淵博。他的成功,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幽默致勝,可以說是“俗能俗得有品,精能精得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