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話,2013年1月22日)
2。基本經濟制度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作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於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正確觀念,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抑制消極腐敗現象。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係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會決定從多個層面提出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改革舉措。(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3年11月16日)
3。民主協商制度
全會決定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強調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
發揮統一戰線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完善人民政協制度體系,規範協商內容、協商程式,拓展協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躍有序地組織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3年11月16日)
第4節。
一、制度確保簡政放權
制度決定國家性質,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它首要的使命就是運用制度限制和控制公權的使用,以保證權力在陽光下執行。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群眾進行的偉大革命,開創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新徵程,主要目標就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加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職能,就必須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放活市場經濟,為企業鬆綁,使市場機制能夠有效地調節市場的經濟活動。¥米¥花¥書¥庫¥ ;http://__
1。處理好六大關係
簡政放權目的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因此,簡政放權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政府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加強管理和服務職能,目的是更好發揮市場的作用,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係。
(1)堅持處理好簡政放權與加強管理和服務的關係
在政府的職能轉換上,要堅持市場化的方向,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這既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措施,又是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推動經濟轉型的必然手段。凡屬市場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這樣政府把不該管的放下,把該管的管到家,管到位,徹底管好。
在審批制度改革上,要做到打破三個門,實現三平等。堅決打破各種影響公平準入和競爭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保證各類市場主體權利、機會、規則平等。這樣,該由市場決定的事項由市場辦理,該由企業決策的由企業執行,和政府之間擺平各自的主體責任,使職責明晰,就能更好地協調工作,改變在放權上的畏首畏尾現象。
同時,應當看到,市場並非萬能,在這裡政府還有巨大的監管服務空間,凡關係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大事,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管不了也做不好的事項,就是政府應有之責任。因此,政府要做到“三加強”、“兩保障”,這就是《決定》中指出的: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