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1/4 頁)
上半場,富力踢得很吃力。哪怕最後階段發起了一段時間的進攻,但根本無法攻破申花的防線。對這種情況,嚴楓有種無力感。他認為下半場如果無法改變,這場比賽根本沒有全身而退的可能。
同時,嚴楓也在思考自己在上半場的表現。對於上半場的表現,說實話,他自己很不滿意。先不說被瓜林和莫雷諾連著各突破了一次,後面他雖然沒再被對手輕易過掉,但卻防得很吃力。很多次,嚴楓是憑藉著自己的反應和爆發力才生生讓對手失去機會的。
自己今天為什麼會防得這麼吃力?嚴楓心想。雖然對手的實力非常強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自己肯定也是有些不足。
是自己輕易伸腳了嗎?
沒有。嚴楓今天上搶的次數不多,並沒有輕易出腳。
是自己狀態不行?
怎麼可能?嚴楓覺得自己都能打死老虎了?
可為什麼防得這麼累?這麼難受?
難受?等等,我好像想到了什麼。
嚴楓開始回想上半場在面對莫雷諾等人時的情況。今天嚴楓遇到的對手,不只腳下技術好,變向和節奏的把握都很好,常常讓嚴楓慢了一拍,很是難受。
為什麼老覺得慢了一拍?老覺得很難受?是我的站位問題嗎?
沒有問題啊。自己在比賽中基本雙腳都是一前一後站位的,沒錯啊。
在職業比賽中,防守人一般雙腳都不是平行站著的,而是一前一後。嚴楓在以前踢野球時,防守總是喜歡雙腳平行正面站著。而這種錯誤的站位在進入了職業球隊後就改掉了。
嚴楓不斷回想著,很快他就發現了問題,對手不管是突破還是擺脫,基本都是選擇自己前腳的那個方向。而且在以前的比賽中,自己覺得比較難受的也是基本是這種情況。
就是這個了。原來自己難受的就是這個。
嚴楓想了下,終於明白為什麼了。雙腳一前一後站位,就相當於自己是側身對著對手的。(這種情況在邊後衛防守中最為明顯。)比如自己右腳在前,那就是自己左側身,左邊是防守強側,重心也在這裡。如果對手選擇這個方向突破,那自己轉身的幅度就非常小,可以很快啟動。對手最好的結果就是變成跟自己拼身體拼速度。而反過來,因為右腳在前,右邊就是成了弱側。對手選擇右邊突破,那自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轉身同時啟動也彆扭,從而給了對手更多的時機。
反過來想,如果自己變成了進攻方。想要突破或者變向擺脫防守,最佳的選擇方向就是對手的前腳方向。左腳在前就突左邊,右腳在前就突右邊。
哈哈,原來是這樣。那自己接下來就要多注意了。
嚴楓想通了這點後,覺得防守似乎更有趣了。同時也明白了,為什麼邊後衛總是側身面對著邊路防對手。因為那樣就是防下底,放中路,而中路是有同伴在協防的。對手內切中路就會遇到協防的隊友,下底就會被變成跟後衛拼速度拼身體。
雖然明白了對手進攻時最可能的選擇方向,但嚴楓覺得自己就算明白了,依然無法改變自己難受的局面。畢竟主動權永遠在進攻方手中,做為防守人天然處於被動。
那麼有什麼辦法改變?或者可以儘量彌補這種弱勢呢?
嚴楓苦苦思索,最終又想到了《中式》。《中式》裡在最後的理論裡有一個叫封截球技術的。
封截球技術的核心就是預設預判(自已預先設計路線,預先判斷對手的行動)。首先,做一個防守人,在上前防守時,要先對前後左右掃一眼,在腦中形成一個場面態勢。記下自己身邊隊友的位置和最接近的兩個對手接應點的位置。這樣一來,就知道了拿球者接下來所能做的選擇了。
其次,若是對手想傳球,在前面就會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防守人如果想要斷球那就要讓出一條相對舒服和安全的通道給對手,可以輕抬另一邊的腳引誘對手從這個路線傳球,然後馬上出另一邊的腳去封截這條出球路線。由於是防守人預先設計讓對手從這條路傳球的,所以封截住球的成功機率會提升不少。
如果防守人只想看住對手,不給對手舒服傳球的機會,那就要用最佳的站位封住對手最舒服最安全的出球路線。這樣能讓對手不是找不到好的傳球點,就是隻能傳球給相對不好拿球的隊友。
最後,封截球技術主要適用於中前場,後防線上的球員最好不要嘗試用來斷球。因為有可能會被對手突破成功,那樣會給球門帶來極大的威脅。
回想起《中式》裡封截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