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讀了“迪爾西的部分”我們才知道班吉的模樣),但是我們卻能相當準確地把握他們的精神狀態。書中的主要人物如此,一些次要人物形象也莫不如此。如赫伯特·海德,只出現在昆丁的幾次意識流裡,但是那一副庸俗、無恥的嘴臉便已躍然紙上。其他如傑拉德太太、毛萊舅舅,形象也都相當鮮明突出。即使象勒斯特這樣一個黑人小廝,我們掩卷之後,也不容易把他那既調皮又可憐巴巴的形象從我們的腦子裡排除出去。
“神話模式”是福克納在創作《喧譁與騷動》時所用的另一種手法。所謂“神話模式”,就是在創作一部文學作品時,有意識地使其故事、人物、結構,大致與人們熟知的一個神話故事平行。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就套用了荷馬史詩《奧德修紀》的神話模式,艾略特的《荒原》則套用了亞瑟王傳說中尋找聖盃的模式。在《喧譁與騷動》中,三、一、四章的標題分別為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至八日,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難日到復活節。而第二章的一九一0年六月二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聖體節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歷史中的這四天都與基督受難的四個主要日子有關聯。不僅如此,從每一章的內容裡,也都隱約可以找到與《聖經·新約》中所記基督的遭遇大致平行之處。但是,正如喬伊斯用奧德修的英雄業績反襯斯蒂芬·德迪勒斯的軟弱無能一樣,福克納也是要以基督的莊嚴與神聖使康普生家的子孫顯得更加委瑣,而他們的自私、得不到愛、受挫、失敗,互相仇視,也說明了“現代人”違反了基督死前對門徒所作的“你們彼此相愛”①的教導。
①見《聖經·約翰福音》第十三章第三十四節。
福克納運用這樣的神話模式,除了給他的作品增添一層反諷色彩外,也有使他的故事從描寫南方一個家庭的日常瑣事中突破出來,成為一個探討人類命運問題的寓言的意思。這個問題離題較遠,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最後,請允許我再就本書翻譯的事羅嗦幾句。
一九七九年,我應外國文學研究所之約編了一本《福克納評論集》。編完後,我在前言裡寫道:“文集中沒有更多地收入分析其它重要作品的文章,固然是因為本書篇幅有限,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福克納的作品基本上都沒有譯成中文。在讀者未讀原著的情況下請他們先看太多的有關評論,恐貽本末倒置之譏。”當時,我便立下心願,自己至少要譯一兩種福克納的代表作品。後承上海譯文出版社鼓勵,我決心先譯這本《喧譁與騷動》。從一九八0年二月開譯,斷斷續續,當中又插進許多別的工作,一直到一九八二年六月才將“附錄”也一併譯完,總算還了一部分的心願。這是一本美國批評家都一致認為難懂的書,我雖然參考了許多種評論著作與手冊、工具書之類的書籍,仍感力不從心。不妥之處一定很多,歡迎批評指正。在翻譯過程中,請教過丹尼爾·艾倫教授(Prof.DaineIAaron)與錢鍾書先生,也得到過邁克爾·米爾蓋特教授(Prof.MicbaelMillgate)、H.R.斯東貝克教授(Prof.H.R.Stoneback)與馮亦代先生的幫助。譯稿交出版社後,又蒙編輯同志仔細校閱,指正了不少錯誤。對於他們的熱情幫助,我在這裡表示最真摯的謝忱。
李文俊
一九八三年八月六日
滺優書擝 UuTxT. 銓文字板月牘
正文 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 字數:58833
透過柵欄,穿過攀繞的花枝的空檔,我看見他們在打球。他們朝插著小旗的地方走過來,我順著柵欄朝前走。勒斯特在那棵開花的樹旁草地裡找東西。他們把小旗拔出來,打球了。接著他們又把小旗插回去,來到高地①上,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他們接著朝前走,我也順著柵欄朝前走。勒斯特離開了那棵開花的樹,我們沿著柵欄一起走,這時候他們站住了,我們也站住了。我透過柵欄張望,勒斯特在草叢裡找東西。
“球在這兒,開弟②。”那人打了一下。他們穿過草地往遠處走去倉我貼緊柵欄,瞧著他們走開。
①指高爾夫球的發球處。
②“開弟”,原文為Caddle,本應譯為“球童”,但此指在原文中與班吉姐姐的名字,凱蒂”(Caddy)恰好同音,班吉每次聽見別人叫球童,便會想起心愛的姐但,哼叫起來。
“聽聽,你哼哼得多難聽。”勒斯特說。“也真有你的,都三十三了,還這副樣子。我還老遠到鎮上去給你買來了生日蛋糕呢。別哼哼唧唧了。你就不能幫我找找那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