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8年4月8日。當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計劃在未來幾年中出售噸黃金,同時裁員15%,以穩定資金儲備和減少業務調整引發的財務虧損。有人就此認為,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45年成立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似乎透示出了這個在歷次金融危機中充當“救世主”的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也開始面臨著自身生存的考驗了。
令人不安的影響還不止如此。近年來的全球化發展,使得發達國家引發的危機,同樣讓發展中國家無法置身其外,有的還深受其害。如同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所說,除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放緩等不利因素外,許多發展中國家還受到能源和糧食價格飆升的衝擊,這將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困難。他用了一個具體資料:“今年(2008年)已有1億人重新陷入貧困,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後來,一些經濟學家對此次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影響有過歸納,認為危機對不同經濟體的影響程度不一,大致可分為三種情形:一是對於那些市場開放程度小、處於全球化邊緣的國家影響不大;對於跟美國同處一個發展水平的、經濟聯絡比較密切的發達國家影響明顯,尤其是一向呼應美國的英國;而對於那些新興市場,其影響將會是放大的。
不過,美國華爾街引發的金融危機,也從深層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反思。尤其是“必須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呼聲,似乎正在以美國人並不情願的效應反響著。正如IMF總裁卡恩所說,此次金融危機暴露了發達經濟體金融體制的一系列缺陷,也證明當前金融體系不能適應全球化金融市場的要求,使得這一體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存在眾多質疑。
而作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代言人的中國,則說得更為直接。她要求IMF應立即將監督的重點轉向美國金融危機,深入分析、認真總結此次危機的教訓,確定真正的風險所在並採取得力措施,滿足成員國對一個穩定有序的全球經濟金融秩序的需求。
。。
三、中國——是新的救世主嗎?(1)
30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在很多方面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美國經濟“感冒”中國經濟“咳嗽”再正常不過了,尤其是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和美國最大的債權人。事實上,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開始,縱然遠隔萬里,它對中國的影響已能伸手可及了。
只是危機發生後圍繞中國的,有兩種聲音非常響亮:一是要求中國勇擔“救世主”的責任,另一個則是認為中國可以做到獨善其身。這兩種聲音在中國國內和國外都為數可觀。然而,時剛剛走過改革開放30週年歷程的中國來說,“救世主”的呼聲只能是善意的恭維,而要做到“獨善其身”,也早已不可能了。
直至目前,這場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至少已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已經走出國門的中國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在國外的資產雖然與機構本身的總資產比起來數額不大,但損失的比例並不小;二是中國境外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度下降,正在影響這些企業的境外融資能力;三是降低了中國部分外匯儲備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四是風暴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需求的萎縮,正在直接影響“中國製造”的出口;五是風暴帶來的流動性收縮,影響了一些企業的支付能力,使來自境外的欠款、賴賬現象日益增多,影響了中國國內一些企業的收益,使資本抽回母國救急的現象也日漸增加。
而從未來趨勢看,人們似乎也有理由擔心,此次金融危機形成的破壞力可能會繼續向實體經濟蔓延。
正是考慮到如上影響的後續效應,中國央行於2008年9月8日19時宣佈下調“雙率”:從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個百分點;從10月9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也作相應調整。同時,中國國務院還決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這意味著自1999年開始實施的存款利息稅將被暫時終止。緊跟著,中國相關部門進一步給出了“保暖”的舉措,大力回撥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系列政策,不僅恢復了房貸首付比例20%的規定,更出臺了免徵印花稅、降低契稅的新政。其用意不言自明。
針對中國的系列性舉動,全球研究者們普遍給出了正面回應。而事實上,中國人民銀行此次對“雙率”同時下調實為十年來所罕見,這也間接表明了美國引發的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所形成的嚴峻挑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