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織了縣以上的幹部參觀大寨,學習大寨精神。幾乎每個省都出現了學大寨的先進典型,其中尤以河南省林縣的事蹟最為感人。林縣人民為改變農田缺水的面貌,在險峻的山壁上開鑿了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改變了當地農田缺水的面貌。當時,比較突出的還有山東黃縣的下丁家大隊和湖南嶽陽縣的毛田區等先進典型。到1965年、1966年中國農業連續兩年大豐收,這是與當時全國農業學大寨,樹立了苦幹實幹精神分不開的。
各界名人的足跡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大寨人在虎頭山上打壩造地,從未間斷,真正實踐著我國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國內國外,從高層領導到普通老百姓,紛紛來到虎頭山,虎頭山成了一座馳名中外的名山。
據資料記載,大寨接待的我國副總理以上的中央領導人有28位,部長以上的領導人有50餘位。其中有周恩來、華國鋒、葉劍英、汪東興、鄧小平、李富春、李先念、陳毅、羅瑞卿、譚震林、鄧穎超、紀登奎、方毅、張勁夫、康世恩、谷牧、粟裕、姬鵬飛、王震、孫健、謝富治、康克清、林佳媚、徐向前、烏蘭夫、阿沛?阿旺晉美(藏族)、賽福鼎(維吾爾族)、廖漢生(土家族)、耿飆、喬冠華、錢正英和石廣生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鼎丞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也到過大寨。
農業學大寨(6)
科技衛生、文化體育界的名人更多,如:文學家巴金、郭沫若,醫學家林巧稚,科學家錢學森,數學家華羅庚等。還有如侯寶林、紅線女、郭蘭英、孫道臨、崔嵬、馬季、莊則棟等也慕名而來。在大寨這塊平凡的土地上,還留下了英籍女作家韓素音(伊麗莎白?柯默的筆名)、美籍華人楊振寧、物理學家李政道和美國作家斯諾等外國友人的足跡。
1969年來大寨的共375萬人;是人們上虎頭山最多的一年,平均每天有一萬多人。在我國的名山中,沒有一座山有這樣顯赫的記錄。大寨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著人們摩肩接踵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這是一個奇蹟。歷史上也許只有在大寨出現過。
(7)國際友人訪問大寨
據統計,農業學大寨期間(1964年…1979年),從中央到地方,從政要到平民,到大寨參觀的人總共達到1045萬人。其中國際友人共計25423人,包括來自22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和政黨領袖,134個國家的友好人士,2281個參觀團。這之中有: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副主席斯皮羅?科列加,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部長會議副主席科喬?蒂奧多西。(1965年5月21日)
哥倫比亞共產黨總書記巴斯雷斯。(1966年12月15日)
越南民主共和國總理范文同、副總理武元甲。(1967年4月9日)
保加利亞等35國駐華使節一行72人。(1967年5月25日)
尼泊爾、埃及等34國駐華外交使節一行73人。(1967年4月27日)
朝鮮等34國駐華外交使節一行77人。(1967年5月13日)
越南等43國駐華外交使節一行95人。(1967年5月27日)
黎巴嫩等34國駐華外交使節一行68人。(1967年6月13日)
加拿大等24國駐華商務參贊一行66人。(1967年6月27日)
日本文藝工作者組成的齒輪座劇團。(1967年9月25日)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拉米茲?阿利雅。 (1967年10月4日)
丹東聯盟(馬列)主席東尼託斯科薩。(1970年7月27日)
越南勞動黨西北自治區委員會書記黃文矯。(1971年7月11日)
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總理穆赫辛?艾哈邁德?艾尼。(1972年7月20日)
尚比亞共和國副總統邁因扎?喬納。(1972年9月21日)
墨西哥總統路易斯?埃切維里亞?阿爾瓦雷斯。(1973年4月23日)
馬裡共和國國家元首兼政府總理穆薩?特拉奧雷上校。(1973年6月25日)
塞內加爾共和國總統列奧波爾德?塞達?桑戈爾。(1974年5月10日)
莫三比克解放陣線主席薩莫拉。(1975年2月25日)
蓋亞那合作共和國總理伯納姆。(197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