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了合作溝,不上狼窩掌,總覺得好像不曾到過大寨似的。我說:‘上去罷!’靠著一位同志的幫忙,我還是上去了。多麼壯的玉米苗!我順著田邊坎頂走到木牌前面,注意地看牌上三個紅大字:狼窩掌。我只看了一眼,突然感到精神振奮,大寨人三戰狼窩掌的英雄故事又來到我的心頭……我們站在坡上往遠處看,一道一道的坎,護著一塊一塊的梯田,順著蜿蜒曲折的山勢,一層一層地高上去。我知道坎一共有32條,可是我究竟看到了多少條,我沒有數,我只有一種驚奇的感覺:多大的工程!多大的幹勁!我不由自主地讚歎一聲:‘大寨人!’在每一條石坎上,在每一塊梯田上我都看見了大寨人的英雄氣概!”
遺憾的是,巴金來大寨時與在外開會的爺爺失之交臂。如果歷史能夠重演,“巴金筆下陳永貴”的形象定會栩栩如生。
1964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到大寨拍攝了紀錄片《學大寨》。當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奇蹟疊印成電影畫面展現在世人面前時,音樂漸起。著名歌唱藝術家郭蘭英唱出了盡顯大寨人豪情的主題曲《敢叫日月換新天》:
一道清河水,
一座虎頭山,
大寨那個就在山下邊。
七溝八梁一面坡,
層層梯田平展展,
層層那個梯田平展展。
牛羊胖乎乎,
新房齊嶄嶄。
炕上花被窩,
囤裡糧冒尖。
銀光滿屋喜氣多,
社員夢裡笑聲甜,笑聲甜。
一朵紅花開,
百里光閃閃,
陳永貴是俺大寨的好領班。
鐵手磨光金鋤把,
汗水灑滿塊塊田,
汗水那個灑滿塊塊田。
年年新套套,
步步奪豐產。
懷揣社員心,
眼往全國看。
依靠群眾掌大印,
永不褪色的好黨員,好黨員。
一條陽關道,
萬馬奔向前,
這就是大寨的英雄漢。
扁擔挑走爛石坡,
钁頭開出米糧川,
钁頭那個開出米糧川。
困難一層層,
歌聲一串串。
冰天造大壩,
雪地移高山。
哪怕災害有千萬,
敢叫日月換新天,換新天!
從此這首歌頌大寨精神的歌曲走紅大江南北。
1965年12月7日,郭沫若先生率中國科學院代表團來大寨參觀。郭老在昔陽縣參加了縣委召開的座談會,聽了大寨發展史後,登上虎頭山,參觀了狼窩掌。面對大寨的鉅變,他激情豪邁,詩興大發,揮筆寫下《頌大寨》和《參觀大寨展覽館有感》,發表於《人民日報》上。郭老被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戰天鬥地的豪邁氣概感染了。這種感受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裡:
我要以松柏的態度來刻畫出自己的年齡
能成為合抱的大木
給天下的勞動人民一片清蔭
即使中途遭了電擊或者枯死
我也希望它的殘影供給貧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郭沫若經常說:“人活著是要吃飯的,千萬不要忘記農民,不要忘記大寨人。”這位文化巨人一生嚮往光明,追求革命,充滿了傳奇色彩。在逝世前留下遺囑,將自己的一半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凝重的浪漫。
1976年,著名畫家楊力舟、王迎春夫婦在大寨深入生活,創作了反映大寨劈山造地英雄氣概的國畫《挖山不止》。著名導演崔嵬、桑夫,電影演員張平、趙子嶽、謝芳等到大寨體驗生活,拍攝了反映大寨精神的故事片《山花》。演員們的出色表演寄予著影壇人士對大寨的一往情深。
1977年,電影藝術家孫道臨執導紀錄片《大寨》。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壯舉,使孫道臨更加感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他由衷地說:“大寨人,了不起!”
作家孫謙用心血寫成了《大寨英雄譜》。在文章的結尾,孫謙激動地寫道:“大寨人說到哪裡做到哪裡。大寨人說要修溝,溝裡就有了平地;大寨人說要治坡,山坡就變成了水平梯田;大寨人說要戰勝災荒,他們就把災荒遠遠地甩在後邊;大寨人說要修水地,就一定能修出水地來;大寨人說要畝產過長江,大寨的畝產就一定能過長江!大寨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