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1/4 頁)
不同於英國的bbc,香港的免費電視並非是全額由政府出資,承擔公共教育職責的公共電視臺是由私人出資,一方面承擔公共教育等方面的職能,另一方面也透過商業廣告等渠道獲得利潤。多年來,香港政府透過牌照制度維持著對免費電視市場的高度管制,這其中既有技術原因,也有政治因素。當技術條件成熟時,放開管制。讓更多參與者加入市場競爭,是香港免費電視發展的必然方向。
儘管在法例中並未規定明確的限制,理論上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向政府提起免費電視牌照的申請。但事實上只有在政府放出話來,邀請社會向政府申請增發免費電視牌照時,申請牌照才有可能實現。
由於政府的牌照制度,本港免費電視業這些年來只有tvb與麗的兩家經營。由於麗的孱弱不堪,導致tvb一家獨大。因缺乏競爭,電視的節目質量開始受到觀眾的諸多詬病。打破一**大的壟斷,在免費電視中引入競爭,已成為多年來眾多香港民眾的呼聲。尤其是這一次香港股災,輿論認為電視等媒體沒有發揮引導作用,所以民眾們的呼籲更為強烈,迫使政府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經過緊張的籌備,關於香港電視牌照的增發終於透露出來訊息。此次政府一共頒發了兩張電視牌照,用於在香港境內經營無線商業電視臺。其中一張頒給了麗的電視;麗的計劃停播整頓由有線電視改為無線電視;而另一張則頒給了一家新興的電視臺,以打破兩個電視臺壟斷的局面。
不過,由於政府方面之前將這件事列為高度機密,所以這家電視臺的名字、負責人、股東、框架什麼的。媒體們都是一無所知。
同一天,怡和洋行、香港商業電臺、星島日報、華僑日報、工商日報、香港天使通訊以及泰山(香港)電影公司共同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合作成立佳藝電視臺。
訊息一經傳出,全港震動……嗯,也不對,應該說是港奧臺全部震動。在正日之前,所有華語地區的媒體都趕到香港,在期前便開始打探各種訊息。而在這幾大股東中,天使通訊(香港)和泰山(香港)電影公司無疑是最吸引人的,因為這兩個公司的崛起歷史並不長,而且他們的總公司貌似都在美國,這讓某些人感到不太舒服。而最大的新聞爆料卻是這兩個公司的董事長蘇明德和閔柔,還是夫婦倆。
大概上午九點多的時候,眾股東陸續前來;一切準備好之後;幾人往主席臺上走去。
何世理走近蘇明德身邊,輕聲道:“蘇董,沒想到你和閔董還真的將事辦成了,恭喜二位!”
“沒什麼可恭喜的,我們只不過是代表而已。”蘇明德淡然說道。
他和閔柔的關係,幾乎破壞了二人的計劃,但最後峰迴路轉,港督認可了二人雖然是夫妻關係,卻是代表著兩家不同公司……也就是說,他們的股份不是在他們個人手上,至於其中的峰迴路轉,完全出乎其他股東的意料。好在這兩家公司所控制的股份並不多,所以其他股東也就接受了。
其實在股災風波乍起的時候,政府和相關的公司就已經在就牌照的事情進行談判,只是因為股災,推遲了幾個月才正式宣佈,按照談判達成的協議,其中怡和洋行佔23%;香港商業電臺佔16 %;華僑日報佔16%;星島日報佔13%;工商日報佔13%;天使通訊(香港)佔10%,泰山電影公司佔9%。不過,此時的佳藝電視臺還是個空殼子,除了名字、標誌以外,此刻連一個員工都還沒有;從籌建到開播;至少要一年半以上的時間。
在幾個股東之間,作為怡和洋行代表的亨利。凱撒克最為得意,一路上頻頻向那些拼命按快門的記者致意。
怡和的英國人老闆習慣上稱為大班。20世紀以後的怡和大班多數來自凱撒克家族,是創辦人之一威廉。渣甸表親的後人。怡和早年即與香港的關係密切。公司在1841年購下今日香港銅鑼灣附近的大幅土地作貨倉。今天當地附近不少的地方和街道,都是以怡和或渣甸為名,例如怡和街及渣甸街等。銅鑼灣每天中午鳴放禮炮,亦是由怡和負責。怡和亦是香港中環商業中心區的大地主,至今很多中環的貴重物業都是由怡和屬下的置地所擁有。當中在1973年落成的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亦是怡和大班的辦公室。
在殖民地時代,怡和大班長期是香港政府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怡和對香港的政治、經濟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這一次雖然也是允許華人參與,但大部分股份還是被洋人所把持。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初在談判的時候,蘇明德和閔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