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裼��貌斡胝呔��牘芾淼牟還娣渡踔鏈澈斕浦�猓��鏨緇岢戮傻謀J毓勰鉅彩撬�敲��睦叢粗�弧5�簧壬刃√齏埃�詵漚�雜�耐�保����飼逍碌目掌��
1980年可以說是陳春先人生的分界點。之前,他是位成功的科學家,無盡輝煌;之後,他由科學家向創業者的身份轉換,而“屢戰屢敗”的創業經歷讓他心力憔悴,不斷重塑著自我的痛苦。
陳春先,1934年出生於成都—個書香世家,父親陳之長乃清華大學早期留美學者,曾為中華畜牧獸醫學會秘書長,屬畜牧獸醫領域權威專家。他自幼才智過人,18歲入黨,19歲因成績優異被四川大學保送至前蘇聯烏拉爾大學及莫斯科大學物理系深造。還是普通學員時,即以科研突出而名聲鵲起。1957年毛澤東在莫斯科大學的大禮堂接見留蘇中國學生,講“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時,陳春先坐在第三排。
1970年代,陳春先在中科院物理所研製“受控核聚變托克馬克”裝置
歸國後,陳春先在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託卡馬克裝置,後來在合肥建設成功中科院核聚變基地,該基地直到目前在規模和水平上仍為國內之冠。1978年,陳春先和陳景潤、何祚庥、郝柏林被中科院破格提拔為正研究員,同時他也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而1978到1980的三次矽谷之旅徹底地改變了陳春先的生命軌跡。
80年代,中科院物理所在中關村已經從40年前70戶住家、276口人、周邊墳地佔了土地30%多的自然小村變成了中國最大的、也是世界少有的智力密集區。這裡每年推出的科研成果數以千計,令人遺憾的是,卻往往束之高閣。此時的美國,一大群科學家在波士頓“128號公路”兩旁創辦了幾百家高技術工廠;一大群知識分子在矽谷開墾了“新技術擴散區”。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980:吶喊——中國個體戶元年(8)
“中關村的人才密度和素質並不亞於美國的一些地方,只是潛力沒有挖出來。”這是陳春先訪美歸來的感受。在回國後的兩個月,陳春先狂熱地四處向上級呼籲,“美國高速度發展的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科學家和工程師有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總是急於把自己的發明、專有技術和知識變成產品,自己去借錢,合股開工廠。”終於,北京市科協認可了他的想法,借給他200元錢,並開證明准許他在銀行開一個賬戶。
1980年,北京的這個冬天特別寒冷,僅12月就下了六場大雪。有報道說,這年冬天的下雪量是近二十年來最大的一次。23日,中關村某倉庫一角發生著一件驚天動地的事,陳春先辦起了國內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陳春先提出,“服務部不要國家編制,不要國家投資,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擔風險”。這些思路後來成為建設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以及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核心思想。
與一帆風順的科研經歷不同,陳春先的創業一開始就顯得非常坎坷。在佈滿蜘蛛網、落滿灰塵的庫房角落裡,陳春先低調的做事,卻依然引起中科院內外的震動,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定認他不務正業。然而只要有生意上門,他還是會樂此不疲地去談判。於是,在創業的第一年,服務部有了兩萬多元的收入。陳春先給服務部同事每人每月發了15元的津貼。
陳春先他們確實在獲取體制外的收入,雖然這筆錢在凌志軍《中國的新革命》筆下“少得像是在開玩笑”。即便是這樣,一個思想僵硬、體制束縛且物質匱乏的年代裡,陳春先之舉很難不招致惡毒的非議和狀告。告狀的人忿忿地說,“陳春先居然給自己長了兩級工資。”
在毫不留情的指責中,陳春先被扣上了“擾亂了科研秩序”,“歪門邪道、腐蝕幹部”的帽子,甚至遭到上級部門的審查。但倔強的陳春先則堅持自己沒錯,不做檢討,最後竟然鬧到查賬封門的地步。
1983年,事情才出現轉機。新華社記者一份題為《研究員陳春先搞“新技術擴散”試驗初見成效》的內參,引起*、胡啟立、方毅三位中央領導的重視。三位領導先後就此批示:“陳春先同志的做法完全對頭,應予鼓勵”、“陳春先同志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條新路子”、“可請科技小組研究方針政策”。《經濟日報》、《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隨後對陳春先連續報道,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