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11月,中國賣出的第一臺移動手機來自NEC,廣東中海集團董事長徐峰成為第一位消費者,號碼是吉利的901088。這個需要用一輛豐田農夫車的價格才能換來的“磚頭”機,價值為2萬元人民幣,很長時間裡是金錢、地位和特權的象徵。所以,時間長了,人們將“磚頭”機叫做“大哥大”。這實在是一個貼切的名字,屬於躁動的暴發年代,對財富的追求和炫耀達到鼎盛的年代,兩手七八個金戒指的人比比皆是,但根本不算什麼。因為還有做得更出色的溫州人。在那裡,有派頭的人請客,必上兩道湯,一道海鮮大盆中飄浮一隻百元美鈔折成的小船,是為“一帆風順”,另一道海鮮大盆中再浮一小盆,上面有規則地擺了十隻進口手錶,在座各位一人一表,是為“表表心意”。
人們,就用這樣原始的方式表達著對財富的炫耀,這其中不乏虛榮心的作祟。“露富”的範圍不斷擴充套件,也從側面反映了經濟發展在中國的滲透力。吃上了肯德基,知道了E…mail,用上了“大哥大”,但其實中國人的生活離世界依然很遠。加溼器這樣陌生的“玩意”,也只有有海歸背景的人才會發現它的市場。
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何魯敏創業的領域比較冷門:加溼器。這個產業在國外叫GDP行業。它的市場容量和人均GDP呈正比例關係,一般人均GDP在4000…5000美元的時候,行業才會出現比較大的增長。在人均GDP才290美元的中國,知識分子何魯敏似乎起步之初就選錯了方向。
何魯敏出生於保加利亞,5歲隨父母回到北京。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上山下鄉”的號召,把上初中的何魯敏送到山西一個偏遠的村莊。插隊5年,他自修了高等數學、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甚至通篇研讀《資本論》。
頑強的姿態幫助他考入清華大學,後公派日本留學。留學期間,何魯敏在一家名為“理研鋼機”的企業研修。這家企業老闆透露,他之所以能夠賺錢,是因為把事業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捆到一起,坐上了日本經濟快速增長的升降機。全世界,還有兩座這樣的升降機,其中一個是中國。因此,1987年初,何魯敏謝絕日方高薪挽留,帶著9箱技術資料回到中國建築研究院。
何魯敏所在的研究院裡同一批留學歸來的還有兩人,一個學建材,另一個搞塑膠門窗研究。3人志氣相投,都想做一番事業。再加之一個從湖南進京發展的青年發明家,四人合夥辦企業。但何魯敏談起他的創業理由,多少有些哭笑不得,“純粹的技術人員辦企業,也純粹是偶然。那時候辦企業是賭氣,因為我念這麼多年的書,一個月只掙62塊錢,還不如門口賣茶葉蛋的老太太。”
在創業前輩指點下,何魯敏給東城區科委寫了一封信,請求給予支援。經東城區科委協調,為他們在鼓樓附近找了一個面積100平方米的倉庫,大門正對著鐘樓。因為天安門是首都象徵,鼓樓在北京的文物古蹟中是僅次於天安門的建築,因此何魯敏把企業取名為“亞都”——“北京亞都建築裝置研究所”。 。。
1987:拉開狂歡的序幕(5)
註冊資金是以年息25%,向安定門街道聯社借來的5萬。因此,企業性質定性為“集體企業”。那幾年,“掛羊頭(打著集體頭銜)”的企業在中關村大行其道,何魯敏順理成章照搬操作,不料此舉給日後的危機埋下伏筆。
因為場地小,亞都主要負責研究,然後轉讓技術。4人各幹各的,在企業內部分別列賬,與其說是企業,不如說是一個“個體戶”聯盟。在其中,何魯敏從中國臺灣引進1500臺加溼器散件,組裝成亞都加溼器。而那時,中國大陸還沒有民用加溼器。三年後亞都分裂,青年發明家改行做礦泉壺,做塑膠門窗的研究員遠赴山東創辦塑鋼門窗企業,學建材的研究員出國,剩何魯敏一人“孤苦伶仃”。
當年從事“高科技”的除了知識分子何魯敏,還有高階工程師黃鳴和技術革新能手郭立文。他倆一個研究太陽能熱水器,一個做磁化產品,可謂是“比翼齊飛”。但兩人彼此依據的邏輯涇渭分明:一個精耕細作,一個激進冒失;一個立場端正,一個動機不純。因而,結果也是南轅北轍。
曾經的黃鳴有過許多理想,科學家、教授和寫小說、造軍艦,沒有一樣與商業有關。中國石油大學畢業後,他進入德州原地礦部石油鑽井研究所工作,因負責的科研專案多次獲部級獎勵,被稱為“石油專家”。
1987年,黃鳴在圖書館看到美國學者貝克曼的《太陽能熱力過程》。這本被稱作“太陽能產業聖經”的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