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成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和幾十年持續不斷的制度化建設,美國國會為此頒佈的法令有幾十個,其徵信機構秉承的原則也是其他國家的金融體系所應該學習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的立法部門應進一步研究、制定和頒佈相關的法律,加速建立個人的信用檔案,推動信用報告的實施,使人們建立起遵紀守法的觀念和欠債還債、欠錢還錢的意識,這樣才能避免公共儲蓄被糟蹋和浪費,才能使人們對銀行以及金融系統的運作更有信心。這是本書所要表達的第一層意思。
本書所要表達的第二層意思是借用經濟學中貨幣錯覺的說法,提出財富錯覺和信用錯覺的概念,並指出我們對美國人錯覺之大,和其所帶來的後果。
財富錯覺和信用錯覺的相同之處是這兩種錯覺都產生於金融領域,都是高估而不是低估,是誇大而不是縮小。財富錯覺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有一定的財富,信用錯覺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有一定的信用。
兩者不同之處是:財富錯覺主要指人們高估自己的借貸能力和自己的波動性預期收入,而信用錯覺則主要指給他人帶來的錯覺,或者被他人高估的錯覺。形象化點說,財富錯覺更多的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錯覺,而信用錯覺則更多的是指對別人的錯覺。
就本書所提出的問題而言,美國給人們的錯覺是:那裡的個人徵信系統是完善的,社會信用體制是健全的,所以沒有欺詐行為;美國人對信用的愛護甚於生命,所以他們都是守信用的;美國企業治理是高度透明並置於市場監督之下的,所以那裡的企業都重承諾且按時付款;美國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其政府又有無限的徵稅能力,所以投資美國總是有高收益的。
事實上,擁有世界上最普及的個人信用報告制度的美國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這是一個寧願付出30%的利息進行信用卡消費而只肯維持低於1%的儲蓄率的民族!仔細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儲蓄很少卻消費很高,其經年累月的信貸消費還能持續嗎?
研究者發現,在美國,當入不敷出的消費者發現自己無力支付個人貸款時,很多人就會毫不猶豫地違約信用貸款而不是違約抵押貸款。換句話講,部分美國消費者一旦出現付款困難,他們會首先考慮放棄信用,可見,相當一部分美國人愛護自己的信用歷史是有前提的,或者說是有限的。
如果情況依舊,美國人就會想到破產,並把申請破產當作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他們在有能力控制支出的時候盡情享用,在形勢失去控制後卻不肯緊縮開支,而是在提交破產申請之前到處申請信用卡大肆消費,甚至有目的地破產,惡意逃避對信用卡公司和銀行的債務。
一些美國人確實在破產。當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每年都有上百萬的百萬富翁出現時,美國卻有上百萬的人破產。
美國的一些企業在破產,甚至包括一些富可敵國的巨型上市公司。企業破產並不是失敗和恥辱的象徵,有些企業家甚至將申請破產標榜為一種經營策略。
美國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破產。幾年前在美國一向富庶的加利福尼亞州發生了一次不同尋常的州長罷免和新州長的選舉,原因就是加州政府財政面臨空前危機、瀕臨破產,所以做過州長多年的“政壇常青樹”被撤換。
到了中國,人們才知道什麼叫儲蓄;到了美國,人們才知道什麼叫消費。
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在2007年底,美國信用卡負債已經增加到9 150億美元,達到歷史上的新高。美國各大銀行也釋出了新世紀7年來最差的財務報表。
2007年至2008年爆發的次級債問題,則更令美國住房市場情況惡化加劇。
因為,與傳統的利率抵押貸款不同,有的次級貸款允許借款人在前幾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有的貸款機構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和零檔案的貸款,慫恿借款人在沒有資金甚至沒有任何收入和償還能力證明的情況下借款。
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這是因為放款機構認為在房價上漲的預期下,如果還貸出現困難,只需要收回房子就可以了。只是物極必反,一旦房產價格停滯或下滑,借款人就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即使賣出,房價也可能跌到不足以償還剩餘貸款的地步。美國房地產市場正處於這種形勢之下,脆弱的抵押貸款市場因此發生振盪,進而導致房地產價格繼續下滑,由此惡性迴圈,次級放貸的危機形成。
弗吉尼亞州一家研究所曾對100項貸款進行調查,發現90個貸款人虛報個人收入5%以上,其中60人虛報收入超過實際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德意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