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場高手,忙死了。熒幕上打出大大兩字:“郊道”,“誰點的?誰點的?”趕緊鼓譟丟麥克風,選一隻肥鴨上架“快快快!”,“夜深沉——”我喜歡聽別人唱不上去的破鑼噪,像一腳跩翻鍋碗瓢盤極過癮:待那人吼叫畢,趕緊奉茶,下首是“王昭君”。
打牌看牌品,唱歌看歌品。我不牌不歌,袖手插花看人品。一根麥克風,一扁擔各路英雄,真是形形色色,簡述如下。
一、鴨霸型:抓著麥克風不放,彷彿別人都是啞巴,是布袋戲偶。
二、ㄙㄞ?ㄋㄞ型:嗲聲嗲氣抗議:“人家不會唱啦!真的不會嘛!”哄她求她,就唱了。其實歌聲不錯,就是愛撒嬌。
三、龜毛型:不會不會,真的不會,謝謝謝謝。別人真唱了,他又打拍子喃喃自唱,麥克風遞給他,又推:不會不會,謝謝謝謝!龜毛就是囉嗦。
四、牽拖型:銀幕上的歌詞開始染色了,他拿著麥克風還在“喂喂”麥克風試驗,聲音不對,聽得到嗎?下次別來這家,音響太差,“ㄗㄡㄗㄡ”還用指頭彈麥克風,快被他搞死了,終於“嗚……最後一夜”。真是標準的“生牽拖厝邊”。
五、車拼型:站著唱還不夠,乾脆大家讓讓,給個位置秀。表情慷慨激昂、柔腸寸斷、眉頭深鎖,彷彿這個社會對不起他,人人對不起他。
六、鬱卒型:不跟別人攪和,也不笑,彷彿眾人皆濁我獨清,道貌岸然,行止謹然。千萬別點“舞女”這首歌,要不然他會以為你們下海過。
我呢,我愛點歌、侍候茶水、遞喉糖,誰敢叫我唱,我跟他翻臉。勉勉強強,算“殺手型”。果然,沒人找我去KTV了。
。。
大師客滿
通常,觀察一個人的格局與氣度,除了驗其事功,訪其德操,最好再聽一聽他怎麼看待自己以及如何面對別人對他的批評。
在臺灣,愈來愈熱鬧的是,“大師”與“天王”不遜於雨後春筍。類似黃袍加身般的尊榮,似乎在各領域林立的山頭上不時登基。於是,我們的確擁有很多“大師”了,建築界大師、宗教界大師、電影界大師、文學界大師、科學界大師……當然,還有氣功、命理、塑身大師。
媒體與行銷企劃人員必須負點責任,為了達到聳動效果,不惜挑出字典中最具權威意涵的那一批文字,諸如:“五百年來第一人”、“氣勢磅礴、震古爍今”、“曠世手筆,鬼斧神工”、“大師風範,扭轉乾坤”、“×學權威、眾所矚目”……接著是“天王巨星”、“新世紀接班人”、“不世出之天才”,最後在鍵盤上敲下兩個字:“大師”。這真是另一種“營造業”。
本來,都是文字遊戲,但玩多了卻有副作用,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當事人也覺得自己愈來愈像領一代*的“大師”了。
臺灣太小了,揚名的速度如烈火狂風。然而,“名”如鴆酒,一旦染了毒癮,極易忘記自己最初踏上這個領域時的澡雪精神——那是一種等同於宗教的信仰,遂逐漸被“名”所役,等著信眾們前來朝拜。所以,一旦自認為大師,其症狀多是:既忙且狂,並且視自己的言論為足以振聾啟睛的唯一真理。最後,當然要走上造神運動,確保千秋萬世之名。
如果一個社會“大師”林立,這個社會大概神志不清了。如果一個人陷於“大師”魔網,等於按下自毀之鍵吧!
人,若常常想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說不定能在無邊無際的時間瀚海中看到數不清的人世殘骸而謙遜、悲懷起來。一個人的黃金光陰不過數十載,若有幾斤幾兩才華稟賦,也是社會積穀存糧把他養出來的,從這個角度看,儲存在每個人身上的智識才賦皆是公共財產,懷藏者需在生命結束之前回饋出來,才算有情有義。功名利祿,只是意外的犒賞,本不是志士的終極關懷。
也許,能人志士輩出比鎂光燈下的一排大師,更能顯示社會的氣象吧!
要走的時候
我開始想象在他生命終了前一日,慢慢抬起頭,意識清楚地對探望的好友說:“你來了,啊,我的眼睛睜不開……”的心情。
我試著體會他獨自面對死亡時,回憶自己短暫的一生與眷戀的人事,說不定像關在黑小房間觀賞一部紀錄片,看著看著,覺得那是別人的故事跟自己無關,看完了,把片匣還回去,還的時間就是死亡時刻吧!
說不定在讀秒過程,他連給自己一個結論的念頭都沒有,一切都在放散狀態,母親的聲音、妻子的臉、兒女調皮的樣子,這些熟悉得深入肌理的人事,也逐一模糊、消散。他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