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時尚時代 第一部分(3)
我知道這是他們苦心營造的一種輕鬆愉悅的工作氛圍,使得員工的創造力能夠得到最大的發揮,成果已經是很明顯的了。
時尚有自己的圈子,這個圈子由時尚企業、時尚媒體(特別是時尚類雜誌)、時尚評論界、時尚攝影、時尚模特、時尚買家構成。
對於好多人來說,時尚界水深得很,因為我們和時尚界能夠接近的距離,往往僅僅是電視裡的T臺上的模特,或者是在某些大都會中的時尚品牌店而已。
提個LV提包,穿件“阿瑪尼”,就算是“近距離接觸”了。
有些人出國,在巴黎、米蘭、紐約、倫敦逛“旗艦店”,感覺非常好,因為是更加近距離的接觸,其實這個行業實在水深,離我們還是好遠好遠的。
我是從事設計史論研究的,早先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設計上,後來才逐漸轉移注意力到時尚傳媒上,發現傳媒的作用往往比設計的作用還大,是傳媒打造了時尚業。
否則,一個設計衣服的人,不就是個會畫畫的裁縫嗎?何以成為明星呢?一個超級模特,不就是個高挑的女孩,不斷地換上人家做好的衣服在臺上走走,何以成為明星呢?媒體打造他們,同時也就打造了品牌。
時裝世界,作為時尚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分為三大塊。
第一塊是真正的時裝,就是量身定造的,叫做hautecouture,一套衣服大概要2萬美元左右,全球在這個市場的消費者,也就是顧客就在2000~4000人之間,不但非富即貴,並且還要有足夠的品位,有強烈的自我時尚意識,國內的富豪現在很多,但是在這個市場中的卻鳳毛麟角。
第二塊就是我們常說的readytowear,直譯自法文的pret…aporter,是指小批次生產的時裝,一般人說的時裝市場,其實是這個市場。
1994年,有部講時裝業電影,翻譯為中文叫做《雲裳風暴》,其實原名就是Pret…a…Porter,這部電影對這個產業用好萊塢的誇張方式表現。
看看這部電影,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時裝設計界,也不是買賣雙方,而是時尚媒體、時尚評論界令人目瞪口呆的翻雲覆雨作用。
製造時尚潮流,它們倒實在是時尚界的核心,其中包括了電視、報紙、時尚雜誌,還有為時尚媒體撰稿的評論人、編輯,時尚傳媒的節目主持人,如果沒有他們的運作,時尚界根本形不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第三大塊,就是massproduction,也就是我們說的批次生產的服裝,可以有一點點時尚的味道,但是生產方式是大批次的,銷售的渠道是大型連鎖零銷網點,採購是全球化的,我稱之為“時尚感的成衣”,這才是我們大部分消費者天天說的時裝,其實非時裝也!雜誌上看到的時裝是hautecouture,名牌店裡賣的是pret…a…porter,百貨公司裡的就是成衣了。
2008年初,在巴黎的“大皇宮”(theGrandPalais)舉辦巴黎時尚週。
時尚週是時尚業的大活動,因為整個時尚界每年就是圍繞眾多的時尚週轉的。
而全世界時尚首都當然是巴黎,你就可以想象巴黎的時裝週對全球時尚來說有多大的影響力了。
大皇宮的中心裝置了一部旋轉木馬,就是我們在娛樂場上看到的那種“carousel”,但是你看看這部旋轉木馬可是香奈爾(Chanel)的!在這麼顯赫的地方(我估計租金肯定高得令人咋舌),我第一感覺就是香奈爾的總設計師卡爾·朗格菲爾德(KarlLagerfeld)可真是捨得砸錢啊!也可以知道在他心目中,巴黎時裝週具有何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過,我倒不認為這些時裝設計大師能夠左右什麼時尚潮流,時裝設計界的優秀設計師多得很,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設計學院隨便看看,裡面的學生中優秀的人多了。
在時尚業內,設計的作用被無限誇大了,其實真正的推手是媒體和評論界。
在巴黎時尚週上,我看卡爾·朗格菲爾德春風得意,你要想接近他,跟他說句話,早早就給保鏢隔開了。
這個人在巴黎把持香奈爾品牌20年,湯姆·福特(TomFord)在米蘭的古奇(Gucci)也佔有這種天皇巨星的地位,加上約翰·加利亞諾(JohnGalliano)把持迪奧(Dior),尼古拉斯·格斯開爾(NicolasGhesquie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