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在香港有幾個很大的啟發,一個是接觸到種類繁多的時尚雜誌。香港書報攤很多,所有的街頭基本都有一檔以上。書報攤上放的雜誌中,八卦類佔主要的地位,其次就是時尚雜誌。包括了女性時裝,也包括健康、旅遊、男性服裝、汽車、消費品設計這些型別,林林總總,目不暇接,並且大部分是外國雜誌的香港版。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全面地、有目的地看時尚雜誌。當時帶這類雜誌回國還挺“危險”的,因為海關的人會認為這是“黃色”雜誌,我看他們當時還沒弄清楚情色雜誌和時尚雜誌的差別,不過我還是帶了一些回來,運氣還不錯,沒遇到什麼麻煩。之後再去,也繼續買,這樣的閱讀,自然產生一種時尚感覺,當時不覺得,現在倒明白那段不斷的閱讀對於後來認識時尚業有多重要了。首先就是奠定了時尚品位感,這種感覺越早形成越好,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再想構造就難了,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原來的固有概念總在閃現。第二個啟發就是對時尚業的運作有了一定了解。不但在香港看了好多家時裝公司,設計事務所,也去參加過幾個時裝釋出會。從設計學院的學生作品釋出會到香港時裝界的釋出會,瞭解到從概念到商業化的過程,也知道院校裡的探索和市場上的開拓之間的距離。
透過香港理工,我和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RCA)建立了關係,這個學院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只收研究生的藝術和設計學院,碩士、博士的培養和研究是學院工作的核心內容。我後來去過這個學院,在倫敦的南肯辛頓(South Kensington)和巴特西亞(Battersea)有校區,比較分散。馬修·透納從香港介紹我認識了這個學院時裝設計專業的一位女教授克拉克夫人(Celia Birtwell Clark),英國人比較正統,不像美國人“hi”一聲,就可以直呼其名,因此我一直都稱她為克拉克夫人。這位女士完全是國際大師層次的人,舉止言談極其優雅,衣著非常有品位而且低調。我安排她來廣州講學,我做翻譯。她和我原來在香港見到的設計師是不同層次的,她的國際高度眼光很有點驚人,她對於時裝的全面瞭解使我受益良多,現在想起來都很覺得慶幸。記得那次講座,克拉克夫人帶來了當年米蘭時裝釋出會的錄影,給參加講座的學生放過。那大概 是我們的師生第一次見識到這樣的場面,後來有學生告訴我:講座後的好幾天,走路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像那些模特那樣扭起了貓步來。好多年以後,有機會見到英國時裝設計大師雷蒙德·奧西·克拉克(Raymond Ossie Clark),才知道他們原來是夫婦,後來離異了。兩年多以前,我在倫敦的泰特美術館(the TateGallery)裡看見英國繪畫大師戴維·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