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桓寬的《鹽鐵論》,是一部留給後世探討盛漢時代的經濟政策和風俗習慣的珍貴史料,明清時代的校注書特別盛行,到了近代,更有郭沫若所著《鹽鐵論讀本》刊行,為中外學者所矚目。日本方面研究《鹽鐵論》的專家學者更不在少數,並皆能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見,學界對該書的重視。
血腥襲位兩太宗:唐太宗vs李建成(1)
李世民、趙匡義:玄武門之變、燭影斧聲唐太宗如何變成一位名君,宋太宗如何敗壞名聲,手段雖非,以功彌罪則得盛名,罪上加罪則聲名狼藉。唐太宗像兩位太宗政變以後的作為不同,歷史的評價便有云泥之差。
中國幾個王朝的開創帝王,在襲位時,都有手刃同胞、夷戮子侄的血腥劇變。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趙匡義所主演的“玄武門之變”和“燭影斧聲”,更是眾人皆知。
弒兄殺弟玄武門
玄武門之變史實昭然。唐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生前傳位,便為皇位繼承演成了骨肉相殘的變劇。李淵有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照說太子建成才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者。但次子世民心有不服。原因是唐朝天下的創基,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勞彪炳,白白讓帝位落在其兄建成身上,總是無法忍耐。由妒生殺,才種下了弒兄殺弟的禍機。
這個殺戮的地點,發生在玄武門附近,時間是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親信部將尉遲恭等伏兵玄武門(長安太極宮的北面正門),俟太子建成入門,一擁而上,當場把他用箭射死,開弓射箭的正是李世民本人。這場弒兄而發動的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尉遲恭接著追殺齊王李元吉,兄弟二人便死在世民的陰謀策劃之下。尉遲恭受命又把東宮和齊王府的2000精兵擊散,更把建成、元吉諸子統統殺掉,真正做到戮盡滅絕的地步。
李世民皇位的得來,稱得上是血腥奇濃、殘忍之極。到此,李淵三子失其二,李世民一人演了弒兄殺弟的角色。“唐太宗”就是用血腥換來的,史蹟斑斑,連他本人也不加隱瞞。
相形之下,宋初的太宗政變,也就比較人云雲殊,莫衷一是。宋太宗趙匡義的弒兄疑案,在正史上並未明言,好像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情發生一樣。原來,《宋史》是根據《實錄》編修的,而《實錄》實際上不得不把這一段抹殺,以免有傷太宗的形象。但是正史不寫,筆記可不會放過。宋人筆記《湘山野錄》中,就有聲有色地描寫了“燭影斧聲”的發生過程。因此,後人只好根據傳說,來發掘這宗情節複雜的政變過程。
燭影搖紅,柱斧戮地
這出疑雲滿布的“帝王殺戮戲”,是在燭影搖紅,柱斧戮地中演出的。這宗神秘詭奇、不可思議的千古奇案,堪稱中外歷史罕見的“東方夜譚”。
宋太宗和唐太宗一樣,都是第二代皇帝。唐朝第一代皇帝叫高祖,宋朝叫太祖,太祖高皇帝趙匡胤是開國帝王,“陳橋兵變”後被部屬扶擁登基,是謂“黃袍加身”,做起皇帝來了。趙匡胤有兩個弟弟趙匡義和趙匡美(後來避諱,改名為光義和光美),和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襲位問題有三:太祖為什麼沒有把皇位傳給長子德昭?此懸疑之一;趙匡義即太宗位後,德昭便死於非命,此懸疑之二;如果宋朝行的是“兄終弟及”,則不能“父死子傳”,那麼為什麼太宗死後卻傳位其子?此懸疑之三。
有了以上三點懸疑,宋太祖的繼位便有問題,撲朔迷離,莫測高深,令人更想一探究竟。
尤其疑團更甚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死時不召重臣顧命,亦無親侍在側,可謂死得不明不白;又是在夜間突然暴斃,其側僅有其弟匡義一人。他倆好像有一場爭論,之後燭影晃搖,繼而傳出斧杖戮地聲,這是站在遠處的宮人描繪的。後來,這一段傳說,宋太祖像便被一位名叫文瑩的和尚記入筆記,也就是上面所提的《湘山野錄》,構成了“燭影斧聲”這句成語的由來。
根據《湘山野錄》的原文,有關這一段疑案,說得很清楚:
但遙見燭影下,太宗(趙匡義)時或避席,有不勝之狀。夜漏三鼓,帝(趙匡胤)引柱斧(手杖之類)戮雪(地上有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將五鼓,帝已崩矣。
可見太祖是爭論之後倒地而死的。宋太祖既非死於病床,又非死於家人面前,一個健康的人,卻突然和其弟發生爭論便一命嗚呼,時間又是在夜漏三鼓。其弟匡義跑去跟他爭些什麼呢?爭的無非是帝位問題,目的無法達到,乾脆就把胞兄害死了。“燭影斧聲”就是最好的說明。
血腥襲位兩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