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界紀錄。這個紀錄於今仍未被重新整理!
成吉思汗死後,其繼承者繼續征戰。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建立了元朝,為元世祖,建都於大都(北京)。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自此,蒙古大帝國的版圖已經是東起東海之濱,西至黑海沿岸,北至貝加爾湖,南達南海。領地席捲今之俄國東歐和中亞細亞部分地區。但不久就分裂為幾個獨立的汗國:欽察汗國(斡羅思和東歐)、伊兒汗國(大食)、察合臺汗國(花剌子模國,西遼)和元朝(中國)。
元朝的統治地區,從東北到新疆,從漠北到西藏,其規模不僅遠遠超過北宋,而且也超過歷史上最繁盛的漢、唐。
成吉思汗是一個傑出的草原英雄,是十二三世紀蒙古社會發展中,規律性地出現的代表歷史進步趨勢的英雄人物。他代表著蒙古社會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由父權制部落社會向父權制軍事封建主義過渡的革命性飛躍。他代表著蒙古草原各個遊牧部落融合成為蒙古民族的歷史過程。在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國建立之前,歷史上還不存在蒙古這樣一個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和共同文化的民族共同體。
超國界的民族共同體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國,一統部落分立的局面,人們的活動地盤便一步步地擴大了,人們的相互接觸也更為頻繁。衝破了閉塞的部落世界,為民族的共同地域創下了前提,形成了一個更大的民族共同體。這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分析:
1�建立領戶分封制的軍事封建政權。
2�使用蒙古文字作為各民族的共同語言。
3�頒行“大扎撒”法典,實行法制。
4�提高蒙古社會的生產力。
5�設立“驛站”,改善東西交通。
■軍事:領戶分封制
蒙古本來就是父權制部落,由兩個基本階級構成:那顏(貴族)和哈闌(奴隸)。父權制貴族的家族是建立在嚴格的父系系譜之上;門戶奴隸則是由被征服的人口組成,處於家長助手的地位。成吉思汗雖保護牧民一手消滅掉許多草原貴族,但他堅持庶民對貴族不可背叛的傳統,誅殺擒主獻功、背主來歸的人,以此維護那顏階級的階級利益。
成吉思汗在父權制的基礎上建立了軍事封建主義國家,編組“千戶”,讓共同從事建國事業的人作“千戶那顏”,一共冊封了九十五個功臣,其中包括有奴隸出身由於戰功而冊封為“那顏”的,如者別、速不臺、忽必來和者勒蔑,統稱為“四狗”。在這一類“千戶那顏”中門戶奴隸和哈闌佔了不少名額,他們都是在成吉思汗的九腳白旄下,一躍而變為軍事封建貴族。
在分封中,牧地也作了重新分配。這種領戶分封制,打破了使蒙古長期分裂混戰的氏族制和部落制。每個“千戶”既是軍事單位,又是社會組織,平時牧民須向封主繳納羊、馬,戰爭時負擔軍役。
因此,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從政治上保證了蒙古的安定統一,使大規模的軍事擴張有鞏固的大後方和國家政權。同時實現了全民武裝,把蒙古全國變成大兵營,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
■文字:把蒙古帶進文明
蒙古本來沒有文字,蒙古汗國建國之前,在許多部落中惟有接近漢地的乃蠻部有畏兀兒字母。成吉思汗滅了乃蠻後,得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命他用畏兀兒字母書寫蒙古語言,從此蒙古才有了文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莽原上的蒼狼:成吉思汗(3)
這對於蒙古文化的提高和政令的推行都有很大的作用。成吉思汗命令他把制定的法律寫成冊子,又任命失義弟吉忽禿忽為第一任斷事官,“凡斷了的事,便寫在青冊上。”(《蒙古秘史》)《蒙古秘史》這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學作品,就是窩闊臺時期用蒙文寫成的。
畏兀兒人可以說是蒙古人的最早的文化導師之一,另一文化導師是北方的漢人和漢化的契丹人。成吉思汗在進兵金朝時接觸到這些人物,他們對蒙古文化也有啟蒙作用,其中有降臣如耶律楚材(著《湛然居士集》)、趙珙(著《蒙韃名錄》)、丘處機(著《長春真人西遊記》)。這些人替他寫“詔敕”,改變了蒙古民族在文化上的矇昧落後狀態。
未嘗不可這樣說,假如不曾有這樣的語言以及文字的共同性的出現,今天我們將不會看到歷史悠久的蒙古民族文化。成吉思汗不啻把蒙古社會帶進文明發展階段,並與當時世界文化的最高峰——偉大的中原文明,日趨緊密地聯絡起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