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弟既飲之,不該言之。不獨言之,而謂誤之。他若聞之,豈無語之?苟如語之,價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討之,你自增之,誰來管之。但你飲之,即我飲之;飲既類之,增應同之。向你討之,必我討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苟亦增之,豈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與之。你不與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尋我之。我縱辯之,他豈聽之?他不聽之,勢必鬧之。倘鬧急之,我唯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麼了之!”
不知道你看了是什麼感覺,這種濫用“之”字且廢話連篇的行徑,簡直就是在折磨別人。
有一個人去聽一位牧師的演講,開始的時候,他被深深地感動了,拿出很多錢準備捐款。一個小時過去了,這個人認為牧師的演講估計該結束了,但牧師仍在繼續,他有點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算了。兩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這個人開始反感,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三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翻來覆去地講同一個道理,這個人煩透了。好不容易捱到牧師演講結束,開始時準備捐錢的這個人,不但一分錢沒捐,還趁人不注意從捐款缽裡拿走了一些錢。
在生活中,你是否經常會看到類似的現象:一位媽媽三番五次地對孩子說“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乾淨”,可孩子將媽媽的話當作耳旁風,屋子雜亂依舊;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該戒菸了”,可丈夫依然吞雲吐霧……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刺激過多、過強、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們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情緒,使事物朝相反方向發展。心理學上將這一行為稱作“超限效應”。
由此可見,我們如果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夠在別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採取簡單的重複,而是能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將對方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減到最低,到那時,你也許能真正體驗到“一語千金”的威力。
托爾斯泰說過:“人的智慧越是深奧,其表達想法的語言就越簡單。” 其實真正打動人心的語言往往不是長篇大論,而是那些簡潔有力的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面對希特勒的進攻,英國節節敗退,人心彷徨,士兵士氣低沉。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覺得有必要做一場演講,來激勵士兵計程車氣,挽救國家的命運。
丘吉爾拄著柺杖,戴著草帽,慢步走向講臺,先把草帽放在講臺,然後從左到右橫掃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然後又從左到右橫掃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當時整個軍營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可以聽到。然後他又從左到右橫掃了一次整個軍營,加大聲量說:“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整個軍營都興奮起來,歡呼聲和擁抱淹沒了整個軍營。此後英國連連打敗了德國希特勒的進攻。
這就是丘吉爾最著名的演講,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講,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演講。對此,你有什麼想法嗎?在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不要用你的長篇大論來浪費彼此的時間,折磨別人的耳朵了,簡潔明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即便有身份,也別出狂言(1)
我們先來看兩位口出狂言的古人。文人相輕,古今皆然。但像下面這兩位狂妄到到人皆不放在眼裡的騷人墨客並不多見:
杜審言,唐初著名詩人,‘詩聖’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和崔融、李嶠、蘇味道一起被時人稱為“文章四友”,世稱“崔、李、蘇、杜”。然他狂妄不羈,傲氣凌人。有一次,他對別人講:“蘇味道必死無疑!”弄得人家大吃一驚,趕緊問他是什麼原因。他滿有把握地說:“蘇味道看了我的詩文,必將羞死。”
他經常誇口說:“我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我的書法勝過王羲之。”直到病危,快要死了,杜審言還對前來看望他的宋之問、武平一等人說:“我活在世上,長久地壓著你們;如今我即將死去,使你們有了出頭之日,固然感到很大的欣慰,只恨沒有能夠看到接替我的人!”
汪容甫,清代揚州人,年少狂妄,經常拿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去故意難住別人,以此取樂。當時揚州的學者程晉芳、任大椿、顧九苞三人都在文壇享有盛名。可是,汪容甫卻時時當眾揚言:“揚州一府,‘通者’三人,‘不通者’三人。”別人問他“通者”哪三人?“不通者”哪三人?他說:“通者是我自己和王念孫、劉臺拱三人;不通者是程晉芳、任大椿、顧九苞三人。”
有人曾經請他對自己進行品評,汪容甫很認真地說:“您不在‘不通者’之列。”那人聽了,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