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最後,它還能使“被入侵”的國家對世界金融市場更加敏感、未來受的影響更大。正是基於這個原因,許多新總統或者新總理上任伊始都會以隆重的儀式訪問華爾街,藉此向世人許諾在其任期內保證謹慎地執行金融政策。
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財富向亞洲歷史性的遷移、自動化空間的誕生、評估地點價值的標準的改變、全球延伸度的擴充套件和目前不穩定的美元在其他國家的普及——這些變化只是我們與空間深層原理之間眾多變化的一部分。
我們下面來看今天空間變化中最具爭議的變化。這種變化致使全世界的反對者到處遊行抗議,並在巴西的阿雷格里港打鼓示威(真的是這樣)。而這種變化的支持者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每年一度的炸魚野餐節上卻儘量討好那些遊行抗議者。當然,問題的焦點就是那個在經濟學術語中被誤解最多、最使人誤解、使用中出現錯誤最多的詞:全球化。
這種全球化有未來嗎?
第十二章 準備不足的世界(1)
1900年,法國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讚頌進步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來慶祝新世紀的到來。法國的《費加羅報》簡直是喜不自勝地寫道:“能夠生活在20世紀的第一天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啊!”產生這種喜悅心情的一個原因就是,在富國看來,世界在向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邁進。這種理性的一體化過程透過改變空間和政治關係,使經濟得到繁榮發展。
這些經濟學家們的觀點聽起來很像今天經濟全球化的信奉者們的觀點。他們熱烈地談到全世界將會被越來越緊密地拴在一起。1800~1900年,對外貿易在世界產出量中的比重幾乎提高了8倍,其中的一部分進入了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任何預測這種向前發展趨勢的人都會得出結論,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會遠在2000年到來之前得以實現。但是未來並不是以直線到來的,這個世界對即將發生的事情還沒有做好準備。
那次盛大的展覽會過去了14年之後,將世界拴在一起的紐帶繃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血腥屠殺嚴重地破壞了貿易和資本的流通。1917年發生了布林什維克的革命,20世紀30年代發生了經濟大蕭條,1939~1945年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9年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併成為這個國家的執政黨,而且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印度、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脫離了殖民主義統治。
所有這些事件和無數個更小和不太顯眼的事件加在一起,粉碎了長久以來建立的貿易協定,鼓勵了針鋒相對的保護主義,引發了暴亂和不穩定局勢。所有這些又都在阻礙著跨國界的貿易、投資和經濟一體化。總之,全世界又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非全球化運動。
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工業基礎不僅沒有遭到任何破壞,甚至相反,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反而得到了增強。因此美國需要為自己的產品尋找出口市場,而美國的資本則更需要向外出口。全世界都渴望得到美國的產品,因為在戰後的初期也只有美國貨。
此外,技術的進步使得為國際大市場服務變得更加廉價和容易。為此,美國的精英們深信,全球經濟的重新一體化不僅能夠促進世界經濟的普遍增長,而且還對自己大有好處,就著手建立起一些跨國市場。而透過這些跨國市場,商品、資本、資訊和技術可以再次以最低限度的摩擦流通起來。當時的這場重新全球化的運動附帶上了意識形態鬥爭的色彩。
1990年,世界的許多地區還不能進行無障礙的貨物、貨幣、人員和資訊的流通,只有10億左右的人生活在一種或者另一種形式的開放式經濟中。但是到2000年,根據某些估算,這個數字一躍而成為了40億。
擁有10多億人口的中國開始致力於“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並對外國的工廠、商品和貨幣開放。同時,俄羅斯也開始邀請外國來投資。東歐和高加索及中亞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也緊隨其後。在美國的敦促下和智利及阿根廷的率領下,南美洲的大部分國家廢除了原來的規則,進行了私有化,引進了華爾街的資本,一時間變得“比美國還資本主義”了。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貨幣也越來越多地從它們的產地被釋放出來。我們不僅擴充套件了全球性大公司的空間延伸度,而且擴充套件了小公司,甚至那些遙遠地區的靠網路聯絡、運作資金極少的村辦企業的空間延伸度,從而激勵著人們夢想實現一個完全一體化的世界經濟。在這個一體化的世界經濟中,億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