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一元錢都是一顆生財的種子。把它種下,給它施肥、除草、鬆土,那它就會發芽、抽枝,長成一棵搖錢樹。
高消費與龔如心的目標、動機、價值觀是相悖的。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奢侈消費而想擁有財富,那麼,除了買彩票中獎以外,他一般是很難靠自己的努力變成富豪的。
簡樸的生活最美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道出了生活的真諦。簡樸生活是人生的至理,我們只有透過簡樸才能生活得有活力,才會感受到輕鬆和愉快。
很多人羨慕公主、王子般的生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穿金戴銀,榮華富貴享之不盡。但是,如果有一天夢想成真了,那我們又該幹什麼呢?
朱元璋做皇帝之前,一位尼姑在他飢寒交迫時給了他一碗已經餿掉的粥,他卻吃得格外香甜,認為這碗粥是人間最好吃的美食。登基之後,滿天下尋找到這樣的美味粥,然而卻感覺難以下嚥。
當人們失去一切,所有都變得珍貴;當人們擁有一部分,就想擁有更多;當人們得到一切,原本珍貴的東西便會變得不堪。有一句話說得好:“知足者常樂。”知足又何嘗不是一種簡樸呢?
李嘉誠雖然也是日日求財奔富,生活卻十分簡樸。他說:“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儉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一樣,沒有分別。”在公司上班,他和員工一樣吃工作餐;到工地巡視,和工人一樣吃大眾盒飯;公司接待客人,他一般不帶入高階飯店,就在公司食堂就餐,只是比平時多幾樣菜而已。
他平時穿的是普通的西裝,不是什麼名牌定製的西服;手上戴的手錶,絕對不是什麼西鐵城、勞力士、雷達,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塑膠電子錶;腳底穿的鞋子,更不是什麼鱷魚皮鞋,而是自由市場上隨便可以買到的黑色膠鞋。李嘉誠曾這樣對記者說:“如果我一個人吃飯,一般只煮一碟青菜、幾條小貓魚。最近穿著去北京的這雙鞋,其中一條飾帶爛了,我索性就剪掉它,變成一隻有飾帶而另一隻沒有飾帶,但是照樣穿。我穿的鞋多數穿到換底。”
富豪尚如此,我們普通人又如何呢?過比收入水平低的生活,看來是很多富豪的愛好。
作家南臺先生,他淳樸、安然度日,這很符合他的觀點:“人再怎麼折騰,也不過日食三餐,夜臥一鋪。”他也許是個超脫的人,以他的欲求,尚可稱衣食無憂也。
簡樸低調,心懷珍惜(3)
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國自古就以儉作為修身、齊家、治國的美德。《尚書》有“唯日孜孜,無敢逸豫”的說法,《墨子》也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只是,在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里,人們很難把持住自己。提前消費已成為時尚,“月光族”成為許多年輕人的代名詞。那些五光十色的廣告,那些精美的珠寶,那些名牌的衣飾,那些喧鬧的商場……女人們眼花繚亂,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能讓自己滿足的東西常常被忽略了。
想想看,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所消費的東西里有多少是沒有必要而且只會帶來財務壓力的?
一個人的價值並不需要以奢華的生活來體現,節儉並不意味著低品質的生活。奢華與否不重要,只要自己喜歡;名不名牌不重要,只要適合自己。被潮流左右的人不僅會把自己折騰得疲憊不堪,而且會喪失自己的本性。
形式沒有自己真實的感受重要,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哪怕是幾塊錢也要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個人只有用好了每一分錢,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節儉不僅僅是美德,更是一種成功資本,一種核心競爭力。
節儉不是不愛生活,而是用更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用更務實的方式去享受生活。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率性而為,做心中的自己(1)
有人說,做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個成功男人,躲在他的懷抱裡,被他寵愛著、保護著,舒舒服服地生活,不用出去打拼、辛苦工作,不用面對生存和競爭的壓力……這樣的女人,才是真正成功的、幸福的。
真是這樣的嗎?
且不說,有沒有男人可以讓女人一生信賴,有沒有一生一世不會變淡的愛情。天有不測風雲,世事難料,即使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人,誰能保證他會陪自己走完一輩子?如果龔如心是個完全躲在丈夫身後的女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