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分化與鴻溝都是知識社會面臨的潛在威脅。
那麼,誰將為變革負起責任呢?在一個組織之內,知識的擁有是分散的,知識具有專業化的屬性並分別為不同的人所擁有。但是,知識轉變為生產力的可能性卻存在於知識的綜合運用之中,要透過團隊合作,知識才能創造價值,組織才能獲得成長。知識工作者及管理人員都必須學會新的工作方式,即基於相互理解和自我責任的團隊工作方式。在一個社會里,公民社會(或非營利部門)將在彌合不同群體之間的鴻溝方面擔負起重要角色,這個角色需要政府與企業在財力、人員和知識上的支援,但更需要每個人負起責任。德魯克在“社會變革的世紀”中寫到,“20世紀是一個充滿前所未有的災難和變動的世紀,然而,這個世界的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不僅一次又一次地從大災難中恢復過來,而且重新獲得發展的趨勢和動力……其主要原因是普通人,即各類組織中處理日常業務的人,在周圍世界紛紛土崩瓦解之時,承擔起了責任,繼續為明天進行建設。”這些人的責任感來自哪裡呢?在德魯克看來,它來自人們內心的要求,來自對工作和職業意義的追求,工作與職業的意義就存在於幫助人們改變生活的行動之中。他看到,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和管理者為社群非營利組織義務服務,透過這種方式,這些知識時代的主流群體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實現了不同群體的社會融合,為企業經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也分擔了政府的部分重負,防止了福利國家的種種弊端。
總之,在一個鉅變的時代,德魯克幫助人們認識到變革的性質、變革帶來的機會與挑戰以及身處其中的每個組織和個人負有的使命和責任。從這個意義上,《鉅變時代的管理》堪稱是戰略管理的經典之作。
張遠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譯 者 序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繼《21世紀的管理挑戰》後,本人有幸再度翻譯德魯克先生的著作——《鉅變時代的管理》。可惜,在剛剛開始下筆時,老先生逝世的噩耗不幸傳來,享年95歲。本人也與各地管理實踐者、研究者和世界媒體一樣感慨我們又失去了一位管理“大家”,一顆指路明“星”又隕落了。在歷史上,我們曾面對過各種各樣的管理學說和理論,各門各派的管理大師似乎讓我們眼花繚亂。在其他方面,個別所謂藝術大師的作品充其量不過是譁眾取寵,是噱頭而已。在光陰似箭的時光面前,在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他們似乎猶如過眼煙雲、曇花一現,可謂“逝者如斯”。
序言(7)
然而,德魯克先生自出道以來,他對管理理論和實踐的貢獻和影響波及全球,全世界的管理者無不對他的管理思想奉若神明,他留下了寶貴的管理財富,他不僅是當代管理學和管理實踐的奠基人和導師,他的管理思想甚至還可能會影響今後幾代企業、組織和政府的管理行為,雖然不敢說他的著作會流芳千古,但至少會“百”古相傳。在身前,他本人就是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直接體現。在身後,德魯克管理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並根深蒂固。他的思想是實實在在的,但我們只能用心和實踐去體會,是為“大象無形”。
《鉅變時代的管理》是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先生於1995年出版的,是第四本收錄了他曾經見諸於在各大報刊雜誌上的管理文章和思想的精華本,這些管理文章和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德魯克“迷”們和管理實踐者的普遍好評和讚譽,德魯克先生靠“市場”決定是否出版這本書的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書共收錄24篇文章,前後相互呼應的兩篇專訪起到了拋磚引玉和畫龍點睛的作用。德魯克先生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複雜的理論,書中的大量案例來源於他敏銳的洞察力和一針見血的分析總結能力。他分別論述了人們在管理、組織、經濟和社會方面遇到的管理問題,其中以大量篇幅討論了日本面臨的管理和發展問題。
ⅩⅦ在本書中,德魯克先生開宗明義地提出了經營之道的重要性。經營之道即指導經營的理論,是三條關於組織的生存環境、使命和核心能力的假設,各種各樣的組織都需要有一個有效、清晰、始終如一和有的放矢的經營之道。有效的經營之道可以讓組織長盛不衰。但是,經營之道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也需要與時俱進。過時的經營之道,無論以前多麼的燦爛奪目,現在都屬於昨日黃花,我們都需要系統化和有目的地放棄,我們的目光不應侷限在企業的內部,我們需要快刀斬亂麻,否則貽害無窮。
德魯克先生認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