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山大怒,“機會!機會是我自己製造的!”儘管機遇從其本身來看,並不是一個能夠人為地加以控制的東西,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努力地去用心把握一些機遇,迎接運氣的到來。
杭州娃哈哈集團的總銷量已超過了頭號競爭對手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但一年365天中的200多天,年近花甲的“娃哈哈之父”宗慶後仍奔波在市場第一線,用自己敏銳的觸覺去捕捉市場機會。
博洋集團董事長戎巨川於1982年加入博洋的前身永豐布廠。1986年,在永豐布廠瀕臨倒閉之際,24歲的戎巨川出任永豐布廠廠長。戎巨川大膽與上海一家大公司聯營,使企業起死回生。1995年,永豐布廠改制成博洋紡織有限公司,戎巨川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目前,博洋集團已擁有“博洋家紡”、“唐獅”、“F4”、“33LAYER”等多個著名品牌。戎巨川喜歡上網找資訊,他說:“因為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是資訊氾濫的時代,現在的老總們每天面對大量的資訊而無所適從。在這樣的情形下,經過思考的資訊加工就顯得很重要。我上網也是在有目標、有主題地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資訊,而當一些資訊能夠觸動我,我就會思考得很深;往往大半天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浙商正是一群有著敏銳洞察力的商人群體,他們透過洞察市場變化,準確地定位自身,同時,把握好發展的方向,在市場中搶佔有利地位,走在市場的前面。
2。要有獵狗一樣的嗅覺(1)
浙商商道:
資訊來自於政策的變化,來自於似是而非的小事當中。
浙商自白:
現階段我國處於一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一個敏感的企業家就能迅速準確地抓住歷史性的機遇。有時侯,其實中央一句話就已經告訴你怎樣可以跟上形勢的發展,你錯過了也就錯過了。
——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
在我國六十年代中期,我國剛剛在大慶發現了石油,國內的期刊《中國畫報》上刊登了在油井現場工作的王鐵人的照片。
而聰明的日本人看到這個畫報後,從王鐵人頭戴皮帽及周圍的景象中推斷出,我國的油田大概地處零下30度左右的東北地區,大致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之間。
而後來《人民中國》雜誌在介紹王鐵人的文章中,提到了馬家窯,還提到了鑽機是人推、肩扛弄到現場的。聰明的日本人根據這些條件推斷出我國的油田與車站距離不遠,並從地圖上找到了這個地方。
後來,日本人對《中國畫報》上刊登的一張煉油廠照片進行了研究。照片上沒有尺寸,但有一個扶手欄杆。按常規,扶手欄杆應該是高一米左右,於是他們依據此比例推算出了煉油塔的內徑、煉油能力,並估算出了當時我國油田的年總產量。
由此日本人得出了當時我們還極為保密的商業情報,並開始與我們進行出賣煉油裝置的談判。
日本人根據畫報上一頂皮帽子、一手扶欄杆,準確地估算出我國大慶油田的位置和產量,這種敏銳的判斷力真是讓人佩服。而這正是商人所必須的一種能力,即要有獵狗一樣的嗅覺。
有人認為,浙江商人只要在大街上一站,用鼻子聞一聞,就能夠聞到哪裡有商機,就能夠嗅出哪裡有賺錢的機會。這種評價一點不為過,因為,機遇往往青睞嗅覺靈敏的人。
同樣一個資訊,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有些人面對有價值的資訊也會擦肩而過,有些人則非常善於捕捉資訊,只要有一點點與眾不同的資訊,他就抓住不放,並運用於商業當中。這事實上反映了商業的敏感性。正如經商天才朱張金所說:“資訊快半步,技術快半步,企業就能領先一大步。”
浙商對於商機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他們總能夠捕捉到他人視而不見的商機。正如浙江天傑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霖所說,浙江商人最擅捕捉商機,不少人就是在路上“蕩”出了商機。哪怕在飛機、火車上,他們也不放過任何能產生差價的細微之處,然後他們馬上行動,開始自己做老闆。
香港鉅商王寬誠是個寧波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浙商。
1947年剛到香港時,香港經濟蕭條,地價暴跌,房地產不被看好。王寬誠經過認真分析,預料幾年後香港經濟必定復甦,於是,果斷大膽地在新界購進大片土地,建造數十幢名為“海圓公寓”的高層住宅。由於經濟不景氣,建築行業渴望僱主上門薄利承包,所以“海圓公寓”造價很低。到了1949年,大批達官鉅商蜂擁香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