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我的科幻大片(第1/2 頁)
從1995年至今,都是中國電影最困難的時候,幾乎看不到什麼前途,大面積虧損、大額度虧損,媒體對中國電影幾乎不屑一顧,然後中國電影產業紛紛轉向,電影人拍電視劇去了,攝影棚搞成倉庫了,電影院改成舞廳了,電影的男、女演員都演電視劇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卻有一箇中戲的窮學生傳奇一般的崛起,就如彗星升空,一下子吸引了所有注意力。
不僅國內反應很強烈,一水之隔的香港、臺島都很關注。
《第六感》在這兩個地區放映過,票房也許比不上一些本地電影,但這部電影的質量擺在那裡,演員演技擺在那裡,都是無可挑剔的。相比起電影,香港媒體更熱衷報道陳天都從這部電影中狂撈半億美元的新聞。按照此時的匯率,陳天都已經從一個內地窮學生一躍成為身價數億的大富豪了。
97~98年,香港人正在掀起港元保衛戰,連續遭遇國際貨幣炒家光顧,香港儼然成了國際炒家的“自動提款機”,但經過港府的努力,匯率卻依然保持在1美元兌7.8港元的水平上。經紀人風雨飄搖,香港電影今年示微更嚴重。1998年也是盜版達到巔峰的一年,目前的票房冠軍《風雲》比去年的《一個好人》票房相差400多萬,至今為止香港票房過千萬的電影依然不足十部。完全是低谷中的低谷。
而陳天都《第六感》全球票房66,398萬美元,約合51億港元,比香港兩年的票房總和都要高。
一種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油然而生。
“也許是僥倖,他沒有第二部電影了。”一些香港媒體並不友好,直言不看好他的未來。
然而,現在陳天都第二部電影即將開拍的訊息一出來,立即就如打臉般回應了他們的報道。
“陳天都要拍第二部電影了,不僅投資過億,而且是國內鮮少有人問津的科幻電影,連斯皮爾伯格都要親自保駕護航。”
訊息一傳出,就讓港臺地區陷入討論熱潮,說什麼的都有。
然後袁禾平導演也放出訊息,已經答應陳天都的邀請,擔任這部電影的動作導演。
港媒蜂擁前往採訪袁禾平導演,他宣稱,“這部電影還是陳天都自編自導自演,不同於傳統科幻片,會用到非常多的動作設計,導演也答應給我極大的自主權來設計功夫動作,其他的就不能多說了。”訊息雖然有點少,卻已經足夠炒作了。
陳天都對這些全然不知,他最近也不太愛看報紙,因為美國人更不友好。
除了《洛杉磯時報》娛樂版塊率先報道了電影資訊,他也接受了《紐約時報》的專訪,記者路金-波西問的第一個問題,就直指聚焦點,道:“你覺得你能夠拍好一部如此大投資的科幻電影嗎?恕我直言,恐怖片與科幻片是個跨度非常的跨越。”
陳天都道:“我想這個問題上,夢工廠和華納考慮的會更多。但他們還是給我投資了,說明我這人還是值得信賴的。”
“你是怎麼想到在拍完《第六感》之後,又去拍一部科幻大製作呢。它有具備哪些特殊,讓你決心要去拍攝它。”路金-波西並不會就此打消疑慮,繼續追問。
“電影的構思早就有了,並不是倉促的決定。”
陳天都說道:“我奶奶是法國人,母親也信仰基督教。小時候就看過許多西方神話故事。接觸電影開始,也如同大多數人一樣,對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宏大場面震驚。但發展到此時,其實觀眾心目中對科幻大片的定義也有些狹窄了。看過即忘,沒有多少回味。在這部電影中,我會嘗試融合一些哲學命題與科幻電影相結合。既有賞心悅目的大場面,也會讓你看完之後深思回味。我有信心,這部電影即使放在二十年後,人們評選最偉大的科幻電影,它也會有一席之地。”
“聽起來很不錯,能談談這部電影大概講一個什麼故事嗎?”
“當然。”陳天都很樂意聊這些。
……
“中國導演的新作,億萬大製作科幻電影,《駭客帝國》!年輕的導演宣稱,這是哲學科幻的新命題……”《紐約時報》上報道的採訪內容,關於新電影訊息的報道佔據三分之二篇幅。還有一部分是報道陳天都如何來美國拍電影的內幕,如何逐步走向成功的。因為他在一些媒體眼中,依然是美國夢的代表性人物。當然還有陳天都的私生活狀態。
這方面陳天都完全沒經驗,記者一問他就全說了。包括他追凱特並不輕鬆,連續追了好幾個月才得手,凱特是自己的初戀這種事也和盤托出。事後他看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