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就可以說明他的為人。
他有個弟弟叫牛弼,經常酗酒鬧事。一次牛弼喝多了酒,酒後將牛弘駕車的牛射死了。牛弘從外面回到家後,他的妻子迎上前,對他說道:〃叔叔喝醉了酒耍酒瘋,將牛射死了。〃
牛弘聽了,什麼也沒問,只是說將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妻子做完之後又提殺牛之事,牛弘卻說:〃剩下的做湯。〃過了一會兒他妻子又嘮叨殺牛的事,這時,牛弘才說道:〃我已經知道了。〃一點生氣的樣子也沒有,臉色像平時一樣溫和,甚至連頭也沒抬,繼續看他的書。
妻子見丈夫這樣大度,感到很慚愧,從此以後也不再提牛弼殺牛的事了。弟弟也因此收斂了許多。
由此看來,人與人和平相處的秘訣在於一個〃忍〃字,俗話說:百忍成金。不僅如此,〃忍〃還是收買人心的好辦法。
孟嘗君曾經擔任齊國宰相,在各國聲望很高。他家中養了許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與孟嘗君的妾私通。有人將情況報告孟嘗君說〃身為人家的食客,暗中卻和主人的妾私通,實在是太不應該了,理當將他處死。〃孟嘗君聽後淡然地說:〃喜愛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過了一年,孟嘗君召來那位食客,對他說:〃你在我門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到現在還沒有適當的職位給你,心裡很不安。現在衛國國君和我私交很好,不如讓我推薦你到衛國去做官吧。〃臨行前,還給他準備了車馬銀兩。這位食客來到衛國後,受到衛王的賞識和重用。後來齊國和衛國關係緊張。衛國國君想聯合各國攻打齊國。此人於是對衛君說:〃臣之所以能到衛國來,全賴孟嘗君不計臣的無能,將臣推薦給大王。臣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經相互約定,將來子孫絕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卻想聯合其他國家來攻打齊國,這不僅違背了先王的盟約,同時也有負孟嘗君的情誼,請陛下取消攻打齊國的念頭吧。不然,臣願死在大王面前。〃衛君聽後佩服他的仁義,於是打消了攻齊國的念頭。齊國的人聽後讚頌道:〃孟嘗君可謂善為事矣,轉禍為安。〃
當然,這裡忍的前提是要有開闊的胸襟,寬宏的度量,以此來為人處事,則必然〃兩和皆友〃。
BOOK。←紅←橋書←吧←
第11節:有些事情不必太認真
有些事情不必太認真
毫無疑問,如何做人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多少不甘寂寞、試圖領悟到人生真諦的人,用盡畢生精力,追崇做人之道,探尋處世之理,苦苦攀登輝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複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洞察人生的全部內涵,但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總是侷限在事件的啟迪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較真便是其中一理,這正是有人活得瀟灑,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有道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查則無友〃,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乾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傢伙罪不容誅、無可救藥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明察秋毫〃,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過分挑剔,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有理不攏人,無理狀三分,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只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異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不過,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屬出半點毛病,動輒捶胸頓足,橫眉立目,屬下畏之如虎,時間久了,必積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並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攬的,何必因一點點毛病便與人生氣呢?可如若調換一下位置,挨訓的人也許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