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頁)
“hiview信芯”的出現意味著一顆真正的“中國芯”的誕生,它標誌著“7000多萬中國彩電晶片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宣告結束”。
一位名叫戰嘉瑾的年輕人成為“信芯之父”,他帶領著11個人的團隊用了4年時間實現了這個能夠整機化的“晶片夢”。而使戰嘉瑾成為“信芯之父”的,卻是那個叫周厚健的人。
4年來,他一直躲在戰嘉瑾的背後,默默支援著他們不可思議的夢想。對於戰嘉瑾來說,這是他生命中的一次豪賭;對於周厚健來說,則是一次戰略上的孤注一擲。
要了解和理解海信為什麼在“信芯”上孤注一擲,就必須瞭解和理解周厚健這個人。
周厚健1957年8月出生於煙臺牟平一個工商業主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資本家”。他的童年不是很愉快,特殊的政治背景和家庭背景使其必須面對命運的嘲弄。
在他成長的旅途上,最早是“大躍進”,然後是三年自然災害,接著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瀰漫著對“資本家”的血淚控訴與打倒。政治的熱潮使“右傾主義分子”被取代,“資本家”亦被“革命地”毀滅。
父親和母親的基因糾合在一起,彼此貢獻出的XY染色體使他具有了他們的雙重性格。他刻薄像母親,豁達像父親。“我母親太有所謂了;我父親又太無所謂了。我是一個比較刻薄而又豁達的人,有時心太軟,也有狠的時候……”
等到他清晰自己的性格時,他對其解釋為“人事上刻薄”,“人情上豁達”。有一次,海信一位素來認真的幹部因工作失誤導致企業損失了幾百萬,他很堅決地把他撤了。4年後周厚健又把他請了回來,“因為他犯的錯誤不是品質問題,而是工作失誤”。但一位以高出同類產品價格20元進了一批變壓器的幹部卻沒有這麼幸運,周厚健說,“這顯然是人品問題,我堅決把他開除了”。
經歷了下鄉、返城、高考、畢業之後,周厚健離開山東大學,在青島電視機廠謀了一份工作。那是1982年的事。10年後,1992年,那個稚嫩的大學生成為了青島電視機廠廠長。
那一年是舊曆猴年,整個中國都在實行“孤注一擲”戰略的年頭。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