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部分(第3/4 頁)
亞影業集團投資拍攝的《中國最後一個太監Ⅱ:告別紫禁城》,以及獨立電影人張之亮自籌資金拍攝的《籠民》!
這五部作品之中,要說媒體最看好的捧杯大熱門,毫無疑問當屬當屬《阮玲玉》。自傳類的電影想要拍好不僅對演員的演技是個考驗,而且像是《阮玲玉》這種感情線複雜地電影,想要突出人物形象及情感也是極難,但一旦拍好了便是經典。
顯然關錦鵬將這些全都做到了,所以它的藝術含量極高,而且又有柏林電影節捧杯加成分,縱使它的票房一塌糊塗,在香港本埠上映37天票房也僅僅勉強過七百萬港幣,依舊是得獎大熱門。
《棋王》跟《阮玲玉》有些相似,根據小說改編的它也能算是一部偽自傳電影。不過它的票房更差只有一百來萬甚至還不如《籠民》,而且整部電影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雖然主角梁家輝在電影中有不俗表現,但能夠獲得提名應該就是極致了,想要得獎千難萬難。反倒與它同屬新藝城拍攝的《我愛扭紋柴》,不僅口碑極好、內容健康且充滿思想,票房更是堪稱五部之最,標準的叫好又叫座,不乏媒體大膽預測它很可能幹翻《阮玲玉》斬獲首座‘最佳藝術電影’金盃。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Ⅱ:告別紫禁城》雖是寰亞投資拍攝的,不過對於它能得到‘最佳藝術電影’的金盃提名,林孝智也是沒有想到,甚至作為評委一員的他在最終不記名投票階段,也沒有把自己手上的一張票投給它而是給了《我愛扭紋柴》。比之前一部,這部續作頗有狗尾續貂、畫蛇添足之感,甚至連他本人看過之後都覺得不應該拍這部續集。
五部獲得‘最佳藝術電影’金盃提名的電影中,最特殊的一部無疑就是《籠民》了。
就個人而言,林孝智也不喜歡這部電影。
《籠民》的主線思想是好的,想反映底層民眾的生活困苦。可有思想歸思想,先是導演在拍攝的過程中帶入了太重的個人意識,以至於一部打著反映香港底層市民民生的‘親民電影’,通篇多處粗口,未改之前篇幅太長、劇情前奏太慢,連被劇組邀請去看電影的市民都抱怨電影無聊地讓人只想打瞌睡,更有市民不忿自己被惡化成低俗、無教養的形象(籠民對映的所謂底層,在香港大多為非法偷渡,也需佔用公共設施跟福利,就像這幾年港人敵視大陸移民及水客一樣,遭到港人憎惡,因此宣傳時還曾遭遇過市民抗議),縱使被代表了也並不領情的見報大賣一通。
總之這部讓不少香港影評人十分來電的‘親民’電影,香港市民並不買賬,不僅不願掏錢觀影,甚至還有市民組織抗議,在評級時電檢處都看不下去了大手一揮評了個三/級,幾乎沒有院商願意放它。最後還是我兔‘好心’安排銀都給幫忙放映的,要知道在香港,身上帶著紅色背景的銀都可是一直被抵制的‘邪惡’存在。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無趣又非常有意思的電影。
第620章 完美落幕(完)
當從頒獎嘉賓口中吐出‘籠民’二字時,林孝智眼神微微閃爍,也隨著輕拍了幾下手。
《籠民》這部電影其實還是蠻尷尬的,導演立場很好,想拍一部反映社會問題,突出底層民生的電影。但電影拍出來後,認為這是一部為為大陸、越南、東南亞及印度非法移民呼籲公平、搖旗吶喊電影的香港民眾並不在少數。
好在藝術電影不少都是這尿性,即便主流觀眾不買賬,但只要影評人跟部分電影人覺得它有深度有內涵就夠了。
牆內開花牆外香又不只是港片才有的事,譬如老謀子的多部鄉土電影不也一直被國內民眾指責醜化中國形象嗎,但人家還不是國內國外拿獎拿到手軟。
藝術電影想要兼顧大眾口碑與影評口碑很難,放眼全球也無法保證每年都能誕生一部這樣的經典,這也是林孝智一直對藝術電影敬而遠之的原因之一,饒是他兩世經驗擺在那裡又拍了這麼多年電影也不敢下這個保證書。
‘最佳藝術電影’之後不久又迎來了一個令人關注的獎項——‘最佳外語片’獎,這是改革之後金像獎將頒出的首座外語片金盃,所以金像獎協會給予了高度重視。
一如之前頒出的幾個重量級獎項一樣,這一獎項的頒佈邀請的頒獎嘉賓赫然也是一男一女兩人搭檔,其中男方乃是繼譚張之後,香港人氣最高的男歌手陳百強,而與他搭檔的女星則是近年來因為寰亞的力捧而人氣暴漲的新影壇天后——童玲。
“……獲得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的這五部組品分別是,來自新加坡的《啞女菊香》,Joer…Chen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