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從奴隸到主人(第2/3 頁)
現任靜難軍節度使折德扆收養的義子,真名叫作折禦寇,是折家這一代年紀最長的孫輩。
折禦寇下邊還有兩個弟弟,都是折德扆親生的嫡子,一名折御勳,一叫折御卿。
原本,按照折家的計劃,是希望折禦寇混進靈州官軍之中,靠著家族的支援,逐漸升上高位,然後慢慢的掌握住靈州的軍力,配合東北面的靜難軍本家,對日益壯大的定難軍,形成夾擊之勢。
只可惜,李中易的突然到來,打破了折家原定的計劃,讓折禦寇的努力變成了白用之功。
如今的靈州,在李中易的治理之下,老百姓的日子雖然過得還比較苦,但是,兵強馬壯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由於靈州新軍的逐漸壯大,草民的生活日益安定下來,再不像以前,只要傳出党項人要打來的訊息,舉城都驚恐萬狀,惶惶不可終日。
就在折禦寇胡思亂想之際,李中易已經縱馬奔過了他的身前,眨個眼的工夫,就消失在了城門之外。
踢聲震天。旌旗招展,人如熊,馬如龍,過萬隻馬踢踏過城內的街道,地動山搖。氣勢沖天。
大隊騎兵過去之後,輔兵們驅趕著備用馬群,不緊不慢的出了城。
按照靈州的軍制,並不追求騎兵的絕對數量,為了突出高機動性,李中易異常奢侈的安排了一騎三馬的騎兵編制。
也就是說。一個騎兵,在正常情況下,配備了三匹馬。
靈州的馬雖然比較多,但是,質量上乘的戰馬。卻還是比佔據了河套養馬之地的定難軍党項軍八部,要差出去很遠。
兵無常形,水無常勢,行軍打仗最講究的就是因地制宜,不能墨守成規。
所以,李中易根據靈州的實際情況,以及馬群的現狀,作出了較為合理的搭配。
其中。最好的馬則始終保持著體力,用於衝鋒陷陣,檔次居中的馬用於日常的普通騎乘行軍。最差的那匹馬,就負責馱運盔甲和兵器。
這麼一來,既兼顧了日常行軍,又強調了緊急情況下的高機動性,可謂是一舉數得!
馬軍全部出城之後,伴隨著姚洪的一聲令下。步軍的大隊人馬,也浩浩蕩蕩的開出城外。跟在馬軍的後頭,一路殺向鹽州。
靈州党項。原本共有五部,其中,葉河部落被狗頭部落所吞併,然後得勝之後狗頭部落,由於疏忽大意,又在李中易的偷襲之下,全軍覆沒。
剩下的三部,實力沒有葉河部落和狗頭部落那麼強大,又不甘心臣服於李中易,乾脆轉道去了鹽州放牧。
誰曾想,今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早,九月初就下了第一場雪。對於惡劣天氣沒有絲毫準備的党項三部,幾乎在一夜之間,羊群和牛群被凍死大半。
草原民族過冬,如果羊群和牛群嚴重不足,即使勉強熬過了寒冷的冬天,也肯定會傷了部落的元氣。
按照三家長老的估計,如果沒有糧食的補充,冬天過後,三個部落的人口,至少要減半。
在草原上,人口就意味著實力,就意味好的牧場,就意味著可以搶劫小部落的過冬物資,而不是被搶劫。
草原民族,沒有漢人那麼多的屁規矩,講究的就是人多勢眾的,就是大爺。被征服的小部落,就必須是奴隸,不是你奴役我,就該我奴役你,強者為尊!
人口一旦減半,這還得了?亡族滅種之禍,近在咫尺!
面對嚴峻的生存環境,三個部落的長老和族長們,根本不需要多廢口舌,碰頭不到一刻鐘,就把主意打向了鹽州城外的漢人農民頭上。
由於党項人很狡猾,沿途劫殺了好幾批報警的鹽州使者,結果,已經過了四天,直到今天凌晨李中易才接到鹽州求援的警訊。
此次出兵鹽州,李中易為了檢驗幾個月的訓練成果,進行了總動員,一口氣出動馬軍三千,步軍三千,以及輔助的廂軍三千,共計九千餘人。
混在隊伍之中的折禦寇,他心裡很清楚,自從党項人坐大西北以來,三十年過去了,朔方的官軍,這還是頭一次出動這麼大的漢軍力量!
頂著烈烈寒風,靈州官軍在李中易的率領之下,以每個時辰二十里的速度,急行軍趕往鹽州。
從靈州城到鹽州城,大約三百八十多里地,折禦寇第一天宿營的地方,距離靈州已是百里開外。
第一天的行軍,靈州大軍在路上行軍,達到了靜難軍都遠遠不及的七個時辰,行軍里程超過了一百一十里路。
要知道,在朔方地區,負責傳送緊急軍報的急腳遞,一天最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