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 主考官(第1/2 頁)
大閱兵之後不久,萬眾矚目的秋闈隨即拉開了帷幕,秋闈的重頭戲便是開封府等三京的主考官人選。
如今的強漢朝,延續了大周的三京制度,即北京大名府,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
這三京採取的是直轄體制,其長官的地位,遠遠高於其餘的諸府。並且,主持這三京州試的主考官,照例由朝廷直接任命。
在大周的時候,這三京的主考官人選,都由政事堂的相公們,集體商議並決定。
只是,李中易非常重視教育考試和選拔人才,所以,就把此事發交內閣、政事堂、六部九卿,以及翰林學士院集體公議。
然而,文臣們最重視的便是科舉取士的選拔之權,都想自己作考官或由自己的門生充當考官。
這麼一來,李中易擴大商議範圍的後果是,這三京的主考官人選,全部難產了。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看似異常團結的文臣集團,在此緊要關頭,卻以矛盾重重的狀態,呈現於李中易的面前。
李中易對於州試的主考官,其實抱著沒所謂的態度,這也和本朝執行大周的科舉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按照大周的制度,讀書人透過了縣試之後,就是當期秀才,透過了州試之後,就是當期舉人。
然而,和明清時期的秀才和舉人享有極大特權不同,本朝的舉人如果無法中進士做官,下次還需要參加縣試,並再次透過了州試,才有資格參加禮部主持的省試。
也就是說,所謂的舉人,只要沒中進士,就不過是個虛頭巴腦的,對讀書人的尊稱罷了,並無實質性的特權。
舉行了這麼多年的科舉考試製度,李中易即使想要改革,也不會在縣試和州試上面做文章,而肯定是在殿試之際。
邏輯其實很清楚,現在就作出重大改革的話,符合李中易的條件人才,其實依然遠遠不足。
更重要的是,全天下的讀書人,讀了十幾年的四書五經,也鑽研了多年的詩詞歌賦。李中易如果突然宣佈不考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了,就等於是斷了廣大讀書人的上進之路和未來的希望,肯定會出大事的。
內閣中,李瓊和折從阮都是武臣出身,原本就對科舉之事沒啥興趣,他們倆不約而同的緘口不言。
真正鬧矛盾的閣臣,其實是劉金山和孔昆。劉金山的主張,一言以蔽之,不能獨重進士科。
孔昆是聖人的苗裔,又是知名的大儒,他自然以維護儒學的統治地位為己任,不遺餘力的打壓明經、明算、明法、明數等雜科在科舉中的地位。
李中易得知了劉金山和孔昆的立場之後,不由暗自嘆息不已,俗話說的好,屁股決定腦袋,此言果非虛妄!
劉金山出身於小吏,他自然清楚,在小吏之中,其實有很多精通治國理政的人才。
然而,歷朝歷代,只要走上了正軌之後,都會剝奪小吏參加科舉的權利。其結果是,官昏於其上,看不到希望的小吏貪於其下,把官場搞得烏煙瘴氣,每況愈下。
孔昆是著名的大儒,他平生的所學,都集中於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之上,朝廷突然不考這些了,豈不是要了他的老命?
李中易看得很清楚,劉、孔之爭,涉及到了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之爭,不可能靠爭吵,吵出任何有意義的好結果。
時間一天天的拖了過去,眼看著距離秋闈的時間,僅僅剩下兩個月了,實在拖不下去了,孔昆和劉金山只得恭請李中易聖裁。
李中易和文臣集團的關係原本就不近,他的夾袋裡,也拿不出合適人選。
“咳,既然你們倆都想讓朕說話,那就乾脆抽籤決定吧。”李中易不想摻合尊儒,還是弱儒的爭吵,索性提出了一個看似荒謬,卻極其公平、公正和公開的意見。
劉金山和孔昆當場傻了眼,朝廷掄才大典的主考官,居然要靠抽籤來決定,這訊息若是傳了出去,豈不是要被全天下讀書人的唾沫淹死麼?
直到現在,劉金山和孔昆方才意識到,李中易根本就不能算作是讀書人。
別的且不去說它了,單單是李中易主政之後,便停了經筵日講的制度。原因其實很簡單,他雖然讀過一段時間的四書五經,經史等學術上的造詣,卻是出了名的差勁。
唉,臣鬧於下,主昏於上,這是折從阮最直觀的感受!
李瓊卻覺得,抽籤的制度,又何嘗不是解套的良方呢?反正,李中易是貨真價實的馬上天子!
李中易出了損招之後,劉金山和孔昆都知道,不能